艾顯江
·中醫中藥·
補中益氣丸的應用體會
艾顯江
補中益氣丸;應用
補中益氣丸源于李東垣《脾胃論》, 原方為湯劑, 用于內傷脾胃發熱。改為丸劑后, 具有服用方便、藥效持久、節省藥材的特點。作者臨證常用補中益氣丸治療多種因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引起的病證, 效果不遜于湯劑?,F將應用心得介紹如下。
本方用黃芪益氣升陽為君;人參、甘草、蜂蜜補中益氣為臣;白術健脾, 當歸補血, 陳皮理氣為佐;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為引使, 具有益氣升陽、補中固衛、調理氣血的作用,對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而導致的各種病變均可應用。其既可用于中氣虛弱的原發病證, 又可用于各種病證在治療過程中而出現中氣虛弱下陷的病理變化;既可單獨應用, 又可配合其他藥物應用。
2.1高血壓病 久服降壓藥無效, 而體質虛弱的患者常見有頭暈, 乏力, 倦怠, 納差, 腹脹, 便溏, 面黃舌淡, 苔白, 脈弱的征象。此類患者中氣已虛弱, 清陽不能上升于頭目, 服降壓藥已無益, 需改服補中益氣丸, 9~12 g/次, 3次/d, 使清陽上升, 體質恢復, 血壓隨之下降。但新病體壯、面紅舌紅者不可服之。
2.2低血壓 大多素體虛弱, 常有頭暈, 倦怠乏力, 食少腹脹, 便溏等脾氣虛弱、清陽不升的征象, 可服用補中益氣丸, 9~12 g/次, 3次/d, 可使脾氣逐漸充盛, 陽氣上升于頭目, 體質改善, 血壓隨之上升。因此, 無論高血壓還是低血壓只要病機為氣虛下陷, 服用補中益氣丸均可改善, 使機體恢復正常狀態。
2.3慢性鼻炎、慢性咽炎 均屬風熱邪毒導致的病變, 但長時間用瀉火解毒藥物, 熱毒未能清除, 人體陽氣卻受到損傷。藥物必須通過人體的正氣才能發揮驅除病邪的作用, 正氣虛弱, 藥物無能為力, 同時還出現倦怠乏力、食少腹脹、便溏等現象。這時加用補中益氣丸, 9~12 g/次, 3次/d, 可升提人體清陽, 再配合疏風清熱的藥物, 以驅除病邪, 治愈疾病。
2.4冠心病 屬于瘀血阻塞血管的疾病, 但是很多長期服活血化瘀藥而療效不明顯的患者, 同時出現倦怠乏力, 氣短納差, 心悸, 活動則心痛胸悶加重, 為心脾已氣虛, 行血無力。加服補中益氣丸, 使氣充而血足, 因而化瘀藥的效果明顯增強, 機體內氣血暢行, 心臟得以充養, 體質改善, 癥狀消除。
2.5慢性肝炎 多由濕熱毒邪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長期應用清熱化濕、疏肝理氣的藥物未能治愈, 同時還出現倦怠乏力、腹脹便溏、脈虛弱等中氣虛弱的現象。繼續服用原來的藥物, 有時癥狀可逐漸加重。這時加用補中益氣丸助其中氣, 使脾氣健運, 抵抗肝氣橫逆, 癥狀消除, 肝功能得以改善。
2.6胃下垂、腎下垂、脫肛及子宮脫離垂等內臟下垂 多由于脾氣不足, 不能維持內臟的正常生理位置而下垂, 患者多有腹脹便溏, 倦怠乏力, 脈虛弱的征象。應堅持服補中益氣丸, 使脾氣逐漸健旺, 清陽得以上升, 因而臟器下垂得以改善。但必須根據具體情況, 配合其他藥物, 清除濕熱、氣滯、血瘀等各種不利因素, 再堅持服補中益氣丸1個月方可收到明顯效果。
2.7小便失禁、小兒神經性尿頻 多因腎氣不足, 開闔失司。但有些患者多次服用補腎藥無效, 常見倦怠乏力、腹脹便溏、脈虛弱等中氣不足的現象。這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 脾為后天之本, 補腎藥要通過脾的運化轉輸才能發揮作用, 膀胱的開闔功能需要氣機正常升降才能運行, 所以脾的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常說的“補腎不如補脾”。服補中益氣丸可使氣機清輕上升, 腎氣得以補充, 膀胱的約束能力加強而恢復正常功能。
補中益氣丸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而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下陷的病證。臨床各科疾病開始或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倦怠乏力, 腹滿便溏, 舌淡, 脈虛弱等中氣不足、清陽下陷的征象時, 均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 根據具體情況, 單用或配合應用;可用湯劑, 也可用丸劑。湯劑迅猛, 適用于急癥;丸劑性緩而效果穩定, 適用于慢性病。因為慢性患者的正氣恢復, 陰陽平衡, 病邪的驅除均需要緩慢而持久的藥力作用,所以慢性病堅持用丸劑療效更好。
2014-05-19]
402260 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