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曉
夜交藤化學成分研究
王文曉
目的探討夜交藤化學成分。方法選取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發現宜陽縣張塢鎮及白楊鎮的何首烏, 對其夜交藤化學成分進行研究。結果分離并鑒定了6個單體化合物:大黃素甲醚(Ⅰ)、大黃素(Ⅱ)、β-谷甾醇(Ⅲ)、大黃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黃素-8-O-β-D-葡萄糖苷(Ⅴ)、X-羥基大黃素(Ⅵ)。結論第Ⅳ、Ⅵ屬于首次自此藥用部位得到的化合物。
夜交藤;化學成分;研究
在傳統藥物應用中, 蓼科植物何首烏塊根為“何首烏”,藤莖為“夜交藤”[1], 相同植物卻無相同藥效, 本文選取宜陽縣張塢鎮及白楊鎮的何首烏藤莖, 分析夜交藤化學成分。
選取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發現宜陽縣張塢鎮及白楊鎮蓼科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何首烏干燥藤莖。
選取干燥夜交藤藥材1.65 kg, 經粉碎, 以10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2次, 經濾過, 然后混合兩次提取液, 經減壓后回收溶劑, 與硅膠混合, 經50℃溫度減壓干燥, 經粉碎處理后予以80目篩分離。藥粉放置到索氏提取器中, 依次予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甲醇進行回流提取一直到有機相呈現無色, 所得回收溶劑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其中石油醚、氯仿提取物共薄層, 所有斑點保存一致性。將兩部位混合, 應用硅膠柱進行層析分離,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完成梯度洗脫, 以100 ml收集, 混合同樣流份,流份152-237顯示淡黃色針晶Ⅰ(86.5 mg), 流份417-539顯示黃色針晶Ⅱ(192.3 mg)、無色針晶Ⅲ(131.5 mg)。乙酸乙酯提取物通過硅膠柱進行層析, 予以氯仿-甲醇完成梯度洗脫后, 在經聚酰胺柱進行層析, 然后用水及濃度自低至高進行乙醇梯度洗脫。葡聚糖凝膠Sephadex LH-20柱純化處理后顯示桔黃色針晶Ⅵ(10.5 mg)。將甲醇提取物經水溶解, 然后以水飽和正丁醇完成萃取, 通過聚酰胺柱進行層析, 用水及濃度自低而高乙醇進行梯度洗脫顯示黃色針晶Ⅳ(50.4 mg)、Ⅴ(32.8 mg)。
3.1化合物Ⅰ 呈現淡黃色針晶狀(乙酸乙酯), mp 205~207℃。經Bomtragercs反應顯示陽性, 器有可能屬于羥基蒽醌類化合物。化合物Ⅰ與大黃素甲醚對照品具有相同薄層Rf, 經混合檢測熔點無降低現象。IR、1HNMR數據與近幾年研究資料結果保持一致性, 由此可知此化合物屬于大黃素甲醚。
3.2化合物Ⅱ 呈現黃色針晶狀(氯仿-甲醇), mp 254~257℃。經Borntragercs反應呈現陽性, 避免其可能屬于羥基蒽醌類化合物。此化合物與大黃素對照品相同薄層Rf, 經混合檢測熔點無降低現象。IR、1HNMR數據與與近幾年研究資料結果保持一致性, 由此可知其為大黃素[2]。
3.3化合物Ⅲ 呈現無色針晶狀(石油醚), mp 140~142℃。經L-B反應呈現陽性, 表明其是甾體類化合物。IR(KBr)cm-1: 3139(-OH), 2938, 2845, 1651(-C=C-), 1459, 1396(諧二甲基), 1061, 963, 805。此化合物與β-谷甾醇對照品相同薄層Rf,經混合檢測熔點無降低。數據結果與近幾年文獻[7]報道β-谷甾醇數據保持一致性, 由此可知此化合物稱作β-谷甾醇。
3.4化合物Ⅳ 呈現黃色針晶狀(氯仿-甲醇), mp 234~237℃。經Borntragercs反應酸水解顯示紅色, 表明其有可能是羥基蒽醌苷。IR(KBr)cm-1:3422(OH), 1675(未締合C=O伸縮振動), 1638(締合C=O伸縮振動), 1594, 1073(糖上C-O)。1HNMR(DMSO-d6)δ為2146(3H, s, 3-CH3);3.21~3.76 (6 H, 糖上的6個H);3.98(3H, s, 6-OCH3);4170(1H, t, J=5.4 Hz, 糖上C6-OH);5.21(1H, d, J=7.5 Hz, 糖上端基H, β型), 6187(1H, s, 7-H);7.23(1H, s, 2-H);7.42(1H, d, J=2.4 Hz, 4-H);7.51(1H, s, 5-H);13.12(1H, s, 1-OH)。13CNMR(DMSO-d6)δ為106.8(C-5);107.6(C-7);115.2(C-8a);115.4(C-1a);121.3(C-4);125.6(C-2);132.6(C-4a);136.8(C-5a);148.3(C-3);161.2(C-1);162.3(C-8);165.2(C-6);182.3(C-10);18615(C-9);101.2(CG-11);78.2(C-G-5);77.3(C-G-3);73.6(C-G-2);70.1(CG-4);61.3(C-G-6);56.5(6-OCH3);21.6(3-CH3)。數據結果均與大黃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保持一致性。
3.5化合物Ⅴ 呈現黃色針晶狀(甲醇-水), mp 186~188℃。經Borntragercs反應酸水解具有紅色狀態, 說明其有可能是羥基蒽醌苷。IR(KBr)cm-1:3426(OH), 1680(未締合C=O伸縮振動), 1638(締合C=O伸縮振動), 1594, 1486, 105(糖上C-O), 數據均與大黃素-8-O-β-D-葡萄糖苷文獻報道保持一致性[3]。
3.6化合物Ⅵ 呈現桔黃色針晶狀(乙酸乙酯), mp 277~280℃。經Borntragercs反應顯示陽性, 避免其有可能是羥基蒽醌類化合物。IR(KBr)cm-1:3446(OH), 1678(未締合C=O伸縮振動), 1631(締合C=O伸縮振動), 1566, 1432。數據結果與X-羥基大黃素研究資料具有一致性。
[1] 汲廣全.夜交藤改善睡眠成分大黃素葡萄糖苷的提取純化工藝研究.時珍國醫國藥, 2011, 22(9):2188.
[2] 汲廣全.夜交藤改善睡眠活性成分研究.中成藥, 2011, 33(3): 514.
[3] 王自軍.夜交藤中總黃酮的超聲提取及含量測定.時珍國醫國藥, 2010, 21(12):3211.
2014-05-21]
471600 河南省宜陽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