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進 金外淑 邵娟 夏秀娟
·病例報告·
尋常性銀屑病合并垂體瘤二例
陳先進 金外淑 邵娟 夏秀娟
作者單位:264000山東,煙臺毓璜頂醫院皮膚科
例1 女,33歲。因全身鱗屑性紅斑、斑塊8年,加重1年入院。1年前,患者頭皮不明原因發生丘疹、斑塊、鱗屑,伴瘙癢,漸發展至全身。本地及外地多家醫院就診,均診斷銀屑病,曾給予阿維A、復方甘草酸苷、雷公藤等多種藥物治療(劑量不明),病情可緩解,但常反復發作,冬重夏輕。2010年8月皮損再次加重,門診予復方青黛膠囊2 g每日3次口服,地奈德乳膏外用,治療2周效果欠佳,收住院,患者發病以來無關節疼痛等癥狀。既往體健,家族中母親有銀屑病史。體檢:各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情況:頭部彌漫性分布鱗屑性斑塊,束狀發明顯。頸、軀干、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紅斑、丘疹、斑塊,上覆較厚銀白色鱗屑,Auspitz征陽性。銀屑病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評分(PASI)21.2分,患者自2年前起月經不規律,停用雷公藤半年不能恢復正常。入院診斷:尋常性銀屑病。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正常,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mg/d靜脈滴注,甲氨蝶呤7.5mg/周口服,治療2周后皮疹無改善,月經仍不規律,子宮附件B超正常,孕酮、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正常,血清泌乳素(PRL)115 μg/L(參考值 4.6 ~ 21.4 μg/L),進一步行核磁共振檢查示蝶鞍區占位,大小13 mm×15 mm×20 mm,壓迫視神經,瘤內可見卒中及囊變信號。診斷垂體瘤,轉至我院神經外科行導航引導下經鼻蝶竇腫瘤切除術,術后1周出院。出院1個月后復查PRL 24 μg/L,皮疹進一步改善,PASI評分9.7分,繼續外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療,術后1年,皮疹完全消退。
例2 男,27歲。因全身反復起紅斑、斑塊、脫屑20年,加重6個月伴乳房發育,于2011年1月入院。患者初發皮損為紅斑、丘疹,散在分布于背部及四肢伸側。患者于2005年首次來我院就診,曾應用銀屑沖劑、復方青黛丸、羅紅霉素、雷公藤、復方甘草酸苷膠囊等多種藥物,病情常反復發作,2008年開始聯合服用阿維A、復方甘草酸苷膠囊,服藥不規律。體檢:血壓正常,心、肺、腹未見異常體征,無關節水腫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皮膚科檢查:頭皮、軀干及四肢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浸潤性斑塊,表面少許白色片狀鱗屑,Auspitz征陽性,背部及四肢伸側斑塊肥厚明顯,邊界清楚,PASI 19.5分,雙側乳房略增大,無溢乳。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及肝腎功能正常。內分泌檢查:PRL 1 025 μg/L,黃體生成素0.46 IU/L(參考值0.8~7.62 IU/L),睪酮2.32 nmol/L(4.30~25.56 nmol/L)。MRI檢查示鞍區占位,大小28 mm×16 mm×20 mm。轉至神經外科行導航引導下經鼻蝶竇腫瘤切除術,腫瘤全切后病理證實為泌乳素腺瘤。術后未接受激素等藥物治療,術后第3天PRL降至9.94 μg/L,術后5 d出院,出院時銀屑病癥狀稍有好轉。4個月后復查時,銀屑病明顯好轉,PASI 5.3分,此后患者皮疹繼續好轉,但未完全消退,頭皮及背部偶有數個新皮疹出現。
討論 PRL是由垂體前葉分泌的神經多肽,在以泌乳素腺瘤為主的垂體瘤患者體內水平顯著升高。最早Weber[1]發現垂體瘤患者經溴隱亭治療后,合并的銀屑病病情可隨之減輕。隨后Guilhou[2]的一項小樣本研究也證明了溴隱亭對銀屑病的治療作用。本文2例患者在發現垂體瘤后采用手術治療,PRL水平下降,內分泌相關癥狀緩解,PASI積分也同時下降,與之前的報道相符合。
[1]Weber G,Neidhardt M,Frey H,et al.Treatment of psoriasis with bromocriptin[J].Arch Dermatol Res,1981,271(4):437-439.
[2]Guilhou JJ,Guilhou E.Bromocriptine treatment of psoriasis[J].Arch Dermatol Res,1982,273(1-2):159-160.
2013-06-19)
(本文編輯:尚淑賢)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6.014
夏秀娟,Email:xiaxiujuan@medmai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