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立香 通訊作者:王 健
(1.山西中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太原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
導師王健系山西中醫學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白兆芝主任醫師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繼承人。從事中醫內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18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擅脾胃系統疾病的診治。吾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
腸易激綜合征(IBS)以腹痛、腹脹,伴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為臨床表現,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但無器質性疾病(形態學、細菌學及生化代謝指標等異常)的證據。臨床上將腸易激綜合征分為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腹瀉便秘交替型(IBS-M)、不確定型(IBS-U)四類。中醫無IBS病名,根據患者的主要癥狀將其歸為“泄瀉”“便秘”“腹痛”“腸郁”等病癥來論治。導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常用健脾疏肝、清熱化濕、平調寒熱三大治法,臨床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該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日久導致脾失健運,濕邪內生,下注大腸,出現腹瀉。《景岳全書》曰:“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說明了脾虛生濕與泄瀉的關系。脾虛水谷不化,納化失常,又可出現腸鳴、泄瀉、納差、乏力。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失運化,疏運失職即出現肝脾不調證。《醫學求是》中提到:“腹中之痛,稱為肝氣,木郁不達,風木沖擊而賊脾土,則痛于臍下。”臨床表現常見腹痛即瀉,泄后痛減,每因情志不暢而發或加重,伴見胸脅脹滿、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故導師在治療時健脾佐以疏肝,通常選用四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藥用黨參可補中益氣、健脾生津,白術為健脾益氣燥濕之要藥,參術相合,扶土益氣之功顯著,脾氣充則有化濕之力,濕濁祛則有健脾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滲濕,共同發揮益氣健脾除濕作用;白芍,苦酸而涼,入肝脾二經,與參術合用,可于土中瀉木;陳皮辛苦微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加少量升散之防風,既能散肝郁,又能舒脾氣,燥濕以助止瀉。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疏肝理氣之效。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濕盛則飧泄,乃獨由于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茍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濕濁中阻,濕郁日久化熱而成濕熱,濕熱阻滯氣機,不通則痛,故患者常感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濕熱之邪下迫于大腸,則大便黏膩不爽,糞便黃臭。濕熱之邪伏于體內,上熏于舌則多有舌紅苔黃厚,治宜清熱化濕。導師在治療中多以葛根芩連湯合香連丸加減。藥用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葛根甘涼,入陽明經,取其升發脾胃清陽之氣兼止瀉、生津之效;用香連丸清熱化濕、行氣止痛;加生地榆、馬齒莧、秦皮涼血清腸;川厚樸行氣除脹,燥濕健脾;薏苡仁健脾化濕。全方共奏清熱化濕、涼血清腸之效。
臨床中,發現IBS-D患者大多數除了腹脹腹痛、腹瀉、口干苦,舌暗、苔厚等癥狀外,還會出現胃脘喜暖,喜食熱飲等寒熱錯雜之象。是因為濕性趨下,濕熱下迫腸道,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調,大腸傳導失司而出現腸腑濕熱的表現;而脾胃本虛,脾喜燥惡濕,脾氣主升清,濕熱下迫腸道,進一步損傷脾胃,故脾胃虛寒的癥狀更明顯。對于這種情況,導師往往根據患者的寒熱主次明顯程度,隨證選用烏梅丸加減治療。多用干姜取其辛溫,和中止瀉之功,與黃芩、黃連苦寒之藥相配,既不礙芩連清腸化濕之效,又可防其損傷脾胃之陽;桂枝,辛甘溫,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少佐當歸、黨參等補氣養血藥,共奏寒熱并調,燮理陰陽之效。
患者,女,56歲。2012年12月6日主因間斷大便不成形伴上腹部不適8年加重1周到我院脾胃科就診。患者自訴情緒緊張時欲解大便,上腹部不適,大便不成形,無膿血,1日4~6次,胃脘喜暖惡寒,舌暗苔黃厚膩,脈沉。既往史:反流性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大便常規加隱血試驗及電子結腸鏡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診斷為泄瀉,證屬脾虛肝郁、寒熱錯雜。擬健脾疏肝,寒熱并調法。處方:木香10g,黃連6g,蒼術10g,黨參15g,馬齒莧30g,薏苡仁30g,陳皮10g,川厚樸15g,茯苓15g,防風10g,炮姜6g,石榴皮15g,山藥15g,炒扁豆15g,生地榆30g,甘草6g。6劑,以開水300mL沖服,日1劑,早晚2次分服,空腹溫服。囑其調暢情志,放松精神。
二診:大便日1~2次,便質較前好轉,納可,舌暗苔微黃厚,脈沉。處方繼用上方,6劑,水沖服。
三診,大便日1次,成形,精神佳,舌暗苔黃,脈沉。繼用上方去馬齒莧、石榴皮,7劑。
四診,癥狀平穩,大便日1次,成形。舌暗苔黃,脈沉。囑其繼用三診方10劑,鞏固治療。
按:本案患者病程長,經常感到緊張焦慮,肝氣乘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病邪在里,日久化熱,而見舌暗,苔黃厚膩,脈沉,故辨證為脾虛肝郁、寒熱錯雜。導師以香連丸清熱化濕,行氣止痛;以痛瀉要方疏肝健脾;佐以薏苡仁、山藥、炒扁豆增強健脾運濕之功;生地榆、馬齒莧涼血清腸;加用炮姜和中止瀉,防止黃連之苦寒之性傷及脾陽。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腸化濕、平調寒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