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陳新華 王金輝 李健楠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3.黑龍江大學)
患者,男,93歲,2013年7月18日就診。主訴為口角流涎10年,夜眠及勞累后加重1個月。病情加重后曾到西醫院就診,腦CT示腔隙性腦梗死,給予大量營養神經及改善循環藥物靜脈滴注,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為求針灸治療故來我門診就診。接診時見患者緩慢步入診室,神清、語明,大量流涎呈線狀,胸前衣服濕潤,飲食尚可,夜眠差,二便尚可。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緩。患者既往高血壓病史20年,血壓最高150/120mmHg,現口服硝苯地平控釋片(拜新同),1片,日1次。家屬訴現血壓控制良好。無糖尿病、心臟病病史。60年前曾有左上臂槍傷史。患者無煙酒不良嗜好,無過敏食物及藥物。
結合患者癥狀、體征、既往史及舌苔脈象,考慮為單純“涎證”,髓海失養型。治則為:充養髓海、調整陰陽。治療方法:體針辨證對癥取穴。針刺取穴:印堂,承漿,廉泉,地倉(雙),翳風(雙),內關(雙),神門(雙),四神聰。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進行針刺。印堂穴提捏進針,針尖向鼻方向平刺,四神聰針尖向下平刺,余穴位均直刺進針。以上穴位均平補平瀉,針刺得氣為度,留針40min,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
針刺1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家屬代訴夜眠時流涎量顯著減少,活動后仍有少量流涎,但稍休息即止。患者睡眠改善,心情明顯轉好。針刺2個療程后,無論夜眠或者活動后均無流涎癥狀。囑患者規律作息,適量運動,放松心情,治療結束3個月內隨訪,無流涎現象。
按:三大唾液腺包括頜下腺、舌下腺和腮腺,共同司分泌涎液。面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司舌下腺及頜下腺的分泌,其發自腦橋的上泌涎核,經中間神經、鼓索支、舌神經,至頜下神經節,其節后纖維支配舌下腺及頜下腺的分泌。耳后莖乳孔為面神經出顱的部位,與體表翳風穴相對,故針刺翳風穴,可以作用于面神經局部,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中醫認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西醫解剖結構證明,面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司舌下腺及頜下腺分泌)發自腦橋的上泌涎核,舌咽神經副交感纖維(司腮腺分泌)發自下泌涎核,上泌涎核和下泌涎核位于腦干;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舌脈,辨證分型為髓海失養型,治療上要充養髓海、調整陰陽,故近取經外奇穴四神聰益氣補腦,遠取心經原穴神門、心包經絡穴內關養心安神,病變局部選穴與遠端選穴相結合,共同達到充養髓海、調整陰陽的作用。
中醫認為涎證的發生主要臟器責之于脾。《素問·宣明五氣論》篇提到“脾為涎”。地倉為足陽明胃經腧穴,乃倉廩之官,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脾氣通于口,脾胃在五行屬土,口周為脾土所主,土可以克水,故地倉為治療流涎之要穴。針刺地倉穴可使舌下神經及舌咽神經興奮,減少涎液的分泌。
腦為髓海,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氣血保持其充盈,患者老年男性,年老體弱,脾胃功能欠佳,不能化生充足氣血,充養髓海,導致大腦部分功能失調,出現流涎癥狀。故近部取頭部穴位:印堂、承漿、廉泉、地倉(雙)、翳風(雙)、四神聰,諸穴合用,直接作用于頭部髓海,起到充養髓海、調整陰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