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湖北省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29例分析
王玉婷
(湖北省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目的 對婦科腫瘤患者手術治療后靜脈血栓并發癥的診治方法與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與探討。方法 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間在院治療的14例婦科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 8例患者行抗凝、祛聚處理,5例患者行溶栓治療,13例患者經3~9 d治療后患肢的腫脹癥狀逐漸消退,同時患者自覺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余1例患者患肢行深靜脈血栓切除處理。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肺栓塞。結論 對于婦科腫瘤患者來說,早期預防與診療可使手術治療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下肢深靜脈血栓;婦科腫瘤;預防;診治
在婦科盆腔手術所造成的各類并發癥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深靜脈血栓并發癥患者有很高概率致殘或者致死,因而早期預防和診治極其必要[1]。基于此,本文以14例婦科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婦科腫瘤患者手術治療后靜脈血栓并發癥的診治方法與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與探討,報道如下。
1.1 病情資料
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間在院治療的14例婦科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2.85±2.62)歲,所有患者均為手術治療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其中7例為惡性腫瘤,包括2例宮頸癌、2例卵巢癌、3例子宮內膜癌;7例為良性腫瘤。本組患者臨床癥狀具體如下:起病較急,臨床癥狀多為下肢發生不同程度疼痛感,同時有皮膚蒼白、下肢充血、腫脹等征象伴發,且在患者活動后往往會加重病情進展,少數患者甚至難以清晰觸摸到足背動脈;患者在行手術治療后出現發熱癥狀,并持續不退,體溫通常保持在37.6~38.5 ℃范圍內,血象則表現偏高。本組患者中8例為左下肢深靜脈栓塞,4例為右下肢靜脈栓塞,病情發生時間在術后3~14 d。
1.2 治療方法
常規處理: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抬升患肢,利用頻譜儀實施局部照射,改善發病部位的血液回流情況,緩解患肢腫脹情況。若患者屬急性期發病,則應在發病后14 d內盡量保持休息,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活動,同時給予大劑量抗生素實施抗炎治療。
溶栓治療:患者病程若不超過3 d,同時不存在出血傾向,則可在5%葡萄糖溶液中溶入尿激酶(8萬U),每次取250~500 mL溶液行靜脈滴注,2次/天,持續給藥7~10 d。同時精確測定患者機體纖維蛋白原定量,若其指數不高于2 g/L,則應暫停給藥1次。除此之外還應精確測定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正常值>120 min),若低于70 min,同樣也需暫停給藥1次。在溶栓治療早期,還應對患者行祛聚以及抗凝等輔助性處理手段,如阿司匹林、普通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同時取復方丹參16萬U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行靜脈滴注。
抗凝治療:以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為主要抗凝劑。取0.9%氯化鈉溶液500 mL,在其中融入普通肝素50 mg,靜脈滴注5~7 d,每4~6 h時采用三管法對凝血時間行20~30 min監測。
祛聚治療:祛聚用藥主要包括阿司匹林、雙嘧達莫、丹參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此類藥物在擴充血容量方面效果顯著,還可稀釋血液,降低黏稠度,有效預防了血小板凝聚,在各類輔助療法中屬于效果較好的一種。
手術治療:若患者髂骨靜脈血栓發生時間不大于48 h,則可行左股靜脈切開術取栓,同時在術后持續實施抗凝溶栓處理。患者病情若表現為進行性加重,或發病部位出現青腫,同樣也可考慮手術取栓,使患者肢體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本組病例中,8例患者行抗凝、祛聚處理,5例患者行溶栓治療,13例患者經3~9 d治療后患肢腫脹癥狀逐漸消退,同時患者自覺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余1例患者患肢行深靜脈血栓切除處理。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肺栓塞。
通過本次研究一般資料分析可見,惡性腫瘤患者占本組病例的50%以上。此類患者機體血流往往在腫瘤細胞浸潤以及壓迫效應下大幅減速。究其原因,應為惡性腫瘤細胞可將凝血因子釋放至血液中,進一步強化了血小板黏附性以及聚集性所致,由此極易形成血栓[2]。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深靜脈血栓的多發人群中,婦科腫瘤手術患者占大部分[3]。而導致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因素則為血流淤滯。除此之外,手術處理后患者會受到尿潴留、腹脹、腹痛以及腹帶加壓等因素影響,導致下肢血液回流進程受阻,流速減緩,由此均會導致不同層面的深靜脈血栓,這對于老年、肥胖、自身過高的血液黏稠度、既往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以及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來說更為嚴重。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病情一經確診則需即刻住院接受治療,其診斷措施具體包括彩超、CT檢查、核磁共振、以及血管造影檢查。其中彩超檢測對患者無任何損傷,且準確率與經濟性均較高,屬于較為理想的檢測手段。據相關研究報告彩超診斷準確度近似于血管造影。從治療角度來看,其包括非手術以及手術兩種。非手術治療是指在急性期囑咐患者休息,抬高患肢,實施局部熱療以及抗凝、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療;而手術治療則適用于發病時間不大于48 h,且屬于原發性髂骨靜脈血栓患者。
對于婦科腫瘤手術患者來說,深靜脈血栓并發癥嚴重影響了其恢復進程,同時還會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而經濟負擔加重。若患者自身存在易成栓的傾向,如下肢炎性反應、靜脈曲張、血栓史以及外源性雌激素應用史等,往往更容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因而術前預防極為必要,應在術前給予抗凝、祛聚藥物治療,并詳細檢查患者身體情況,常規驗血、凝血,各種液體的及時補充,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防止脫水現象的發生。術后則應幫助患者作適度的下肢屈曲運動,對下肢腓腸肌進行按摩,或穿彈力襪等[4],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概率。本次研究在常規處理基礎上對14例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行溶栓、抗凝、祛聚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所有患者均恢復良好,且無一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綜上所述,對于婦科腫瘤患者來說,早期預防與診療可使手術治療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馮靜,余良寬,梁玲,等.循證護理在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2):135-136.
[2] 曲華燕,孫紅麗.婦科腫瘤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2,39(4):299-301.
[3] 陳萍.婦科腫瘤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9):250-251.
[4] 張艷,孫成榮.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措施[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4):309-310.
R737.3
:B
:1671-8194(2014)07-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