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君 楊松濤 李新娜
(河北省蠡縣玉一特色醫院,0714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肝內膽管結石和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們用三金排石散治療肝膽結石患者上百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26例病例均為2005年5月~2012年5月門診收治的患者。男46例,女80例;年齡18~78歲,平均46.5歲;病程最長者20年,最短1個月,平均11.2年。
診斷標準:①反復發作性右上腹疼痛,伴有右上腹飽脹不適感。②有惡心,噯氣,反酸,口苦,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癥狀,厭油膩。③進食油膩食物后上述癥狀加重或誘發。④B超提示膽囊壁增厚,毛糙或萎縮,收縮功能不良,有膽結石特征(單塊,簇集或泥沙樣)。⑤部分患者CT確診。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所有病例以西醫診斷及B超、CT等影像學檢查為標準(檢查結果以縣級以上醫院報告為準)。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給予三金排石散治療,有發熱及黃疸或水電解質紊亂患者給予輸液治療,待癥狀好轉后(無發熱及黃疸,基本能正常進食)口服三金排石散,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每月B超檢查1次。
方藥組成: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大黃、茵陳、化石草等共計12種中藥成分,按比例制作成散劑備用,每次3g,每日3次,飯后服用。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B超檢查結果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B超檢查結石明顯縮小,或泥沙樣結石明顯減少。有效:癥狀部分消失,B超檢查結石縮小不及三分之一者,或泥沙樣結石減少不及二分之一者。無效:癥狀和B超檢查無改善或改變不顯著者。
結果:治愈68例,顯效26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0.5%,排石凈率53.9%。顯效及有效病例中經停藥3個月后再做B超檢查,有25例結石陰性,故總計排石凈率73.8%
1.患者,男,19歲。反復右上腹痛伴惡心嘔吐1年余。查:皮膚、鞏膜無黃染,右上腹壓痛,莫菲征陽性。醫院彩超示膽囊泥沙樣結石(充滿型)。予三金排石散化裁為湯劑服用10劑。無腹痛及惡心嘔吐,繼以三金排石散治療,每次3g,每日3次,連服3個月。B超復查結石基本排凈。隨訪5年無復發。
2.患者,女,74歲。右上腹痛伴發熱半月余來診。查:皮膚、鞏膜輕度黃染,右上腹壓痛,腹肌緊張,莫菲征陽性。B超示肝內膽管結石及膽囊結石,大小1.8cm×1.6cm,“三膽”均高,予抗感染輸液7d,同時口服三金排石湯共18劑,無發熱及腹痛、黃疸。繼以三金排石散治療,每次3g,每日3次。連服3個月,B超復查結石直徑0.3cm×0.4cm。3個月后B超復查:結石已排凈。隨訪5年無復發。
膽石癥患者均伴有膽囊炎,其癥狀多為右上腹痛伴惡心、嘔吐、口苦、厭食油膩、背部脹痛,發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發病原因:①膽囊功能減弱,膽汁滯留。②膽道寄生蟲癥,以蛔蟲多見。③免疫力下降,反復膽系感染。④情緒失調及飲食失節。
膽為“中清之腑”,“六腑以通為用”,其性“中清不濁”,以“通降下行”為順。一切引起膽的通降下行功能失調的原因都可致病。而膽的通降下行功能與肝密切相關,肝膽互為表里,與脾胃又關系密切,故本病病位在膽,病機要點在肝膽脾。飲食不節,情緒失調,加之外傷蟲邪為祟,致肝氣不利,脾運受阻,膽氣不暢,故而濕熱蘊結,氣滯瘀阻為病。膽為清凈之腑,濕熱長久蘊結,膽液不清,凝聚成砂,日久漸大,形成結石。
膽石癥最易引起梗阻性黃疸、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及膽管炎、急性胰腺炎等急癥,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大部分患者因長期飲食不佳,致消瘦、乏力、免疫力下降,年輕患者還會影響身體發育。
三金排石散方中金錢草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之功,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膽作用。海金沙清熱解毒,利水通淋。雞內金性味甘平,一藥兩義,既能化解結石又可固護胃氣,避免在大組苦寒藥物的作用下損傷脾胃?;萸鍩犰顫?,消炎解毒,對各種結石均有效。另配合其他藥物,共奏疏肝利膽,健脾和胃,健運中焦,化石排石之效。
在結石治愈之后一定要注意避免上述致病因素的再次形成,并可服用小劑量的雞內金及玉米須,以防止結石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