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 青島 26607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圍性眩暈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眩暈的25%[1]。其特點為眩暈發作持續短暫,通常數秒至l min,與頭部位置的改變密切相關。BPPV的年發病率為64/100 000[2],男女比例為1∶2,發病高峰期在40~50歲。本病容易被誤診,藥物治療效果欠佳。作者采用Epley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57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57例,男18例,女39例;年齡26~82歲,平均54歲;首次發病至就診時間為1d~2個月。
診斷標準:57例患者均符合貴陽會議標準[3],行Dix-Hallpike體位試驗陽性。
均給予Epley手法復位。①從坐位快速變成仰臥位,患耳向下,頭后仰45°,患者出現典型眼震。②待眼震消失后保持該位置2~3min,頸部保持伸展位,頭轉向對側90°。③繼續將患者轉向對側肩部,頭呈俯臥位。④1~2min后恢復坐位。未完全改善的患者第4日后繼續進行復位治療。隨訪2周。
療效評定:根據眩暈癥狀和眼震情況[3]進行評定。治愈:眩暈癥狀、眼震消失,聽力及其他有關檢查正常。好轉:眩暈癥狀、眼震明顯減輕。未愈:眩暈癥狀、眼震無明顯減輕。
結果:治愈43例,好轉8例,其中有7例經過第2次治療,治愈4例,好轉3例;沒有病例經過3次或3次以上復位治療。無效6例??傆行蕿?9.5%。
BPPV最早由Barany在1921年描述,1952年Hallpike首次闡述了BPPV的特征并提出體位試驗。目前BPPV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兩種學說。Vrabec[4]提出的壺腹嵴頂耳石癥(Copoldithiasis),認為來自橢圓囊的變性,耳石脫落后黏附于后半規管壺腹嵴,從而使其對重力變化的敏感性增加,當頭位改變時,尤其是后半規管與重力平行時,壺腹嵴耳石變位,發生眩暈和眼震。Epley[5]提出半規管耳石癥(Canalifiasis),認為變性耳石顆粒并非黏附于后半規管壺腹嵴,而是懸浮于半規管長臂的內淋巴中,當頭部處于誘發體位時,內淋巴中稠密物運動引起內淋巴流動而使壺腹嵴受牽引偏移,導致患者出現眩暈癥狀。除以上兩種學說以外,馬鑫等[6]通過研究推測部分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PC-BPPV)可能與耳石器官及球囊神經病變有關。
治療體會:①治療前應向患者說明治療的目的、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如眩暈、嘔吐、出汗等。少數嘔吐嚴重不能耐受者可預先給予止吐劑,增加患者的配合度。②對頸椎病變包括有頸椎不穩定、頸動脈狹窄及老年人、嚴重心臟病的患者應慎用或禁用,避免按壓頸動脈竇。③治療時動作要到位,該停留的時間要足夠,以利于耳石顆粒的移動。Epley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方法簡單、有效,不需要特別的儀器,門診可操作,能迅速緩解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敏,胡興越.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雜志,2006,33(4):315-318.
[2]Froehling DA,Bowen JM,Mohr DN,et al.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ayo Clin Proc,2000,75(7):695-700.
[3]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2(3):163-164.
[4]Vrabec JT.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otolith repositioning[J].Arch Othlaryngol Head Neck Srug,1998,124:223-225.
[5]Epley JM.New dimension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hlaryngol Head Neck Srug,1980,88:599-605.
[6]馬鑫,靜媛媛.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復位中眼震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5(44):37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