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艷 白小偉 王改英 馬 慶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太原 030013)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生殖器官炎癥,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炎癥,有急性和慢性兩類。其中慢性盆腔炎是引起異位妊娠、不孕、慢性盆腔痛等疾病的常見原因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慢性盆腔炎在育齡婦女中發病率約為2%~10%[1~3]。臨床中單一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故多采用綜合療法治療。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具有特色和優勢,療效確切,副作用小,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體征,改善受孕率,提高生活質量。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是:婦女經期產后血室正開而攝生不慎,或經期同房,或宮腔手術消毒不嚴,導致濕熱(毒)之邪入侵胞宮、胞脈、胞絡、沖任,阻滯氣血,病邪纏綿日久不愈,正氣受損,濕熱瘀滯伏遏不去,以致虛實錯雜[4]。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科對260例盆腔炎濕熱瘀結患者行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效果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2011年1月~2012年6月就診于我科診斷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為治療對象。年齡21~46歲,平均31歲;病程1~3年;其中135例有下腹及腰痛、下腹墜脹,52例有白帶增多,25例伴有低熱,月經過多。其中16例為不孕癥患者。
診斷標準:①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5]。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婦產科學》[6]、《婦產科學》教材[7]相關內容擬定。
臨床表現:疲乏無力,小腹部或小腿一側或雙側墜痛或脹痛、腰骶部酸痛,經期加重,黃色的白帶量多且有異味。
主要體征:宮頸舉痛、宮體正常大小或稍大,活動欠佳,有壓痛。兩側附件或一側附件片狀或索條狀增厚,有壓痛,宮旁結締組織增厚,質地硬有觸痛。以上癥狀和體征表現在子宮和附件上稱盆腔炎,表現在一側或雙側附件上稱附件炎,表現在宮旁結締組織上稱盆腔結締組織炎。
保留灌腸: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藥灌腸合劑保留灌腸。
中藥灌腸合劑的藥物組成:蒲公英、敗醬草、連翹、生薏苡仁、厚樸、牡丹皮、冬瓜仁、桃仁、紅花、炮穿山甲、甘草等。
用法用量:選擇月經干凈后3~7d開始,每日1次,10~15d為1個療程。
加強健康衛生教育,指導病人安排好日常生活、避免過度勞累。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經期衛生,經期禁止房事,以防反復感染,加重病情。增加營養,堅持參加適合個體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提高精神支持,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并解答疑問,盡可能地滿足病人的要求,增強治愈信心。
1.前期準備:保持病室或治療室清潔、安靜、溫暖。保留灌腸前囑患者提前30min排空大小便,向患者說明灌腸的目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囑患者放松,以配合治療。
患者取右側臥位,臀部抬高10cm,會陰部墊治療單。在肛管14cm處做標記,灌腸液的高度距離床邊60cm,將40℃中藥灌腸液100ml置灌腸袋中并搖勻,棉簽蘸少許液狀石蠟,潤滑肛管前端并排氣,血管鉗夾緊肛管,將其輕輕插入直腸14cm至標記處。肛管插入后,緩緩注入藥物,注射完畢,抬高肛管,以使藥物全部注入,捏緊肛管拔出,輕揉肛門片刻,囑患者保留2h以上。每晚睡前1次,注藥時應緩慢。
2.后期護理:灌腸完畢隨即囑患者胸膝臥位10~15min,使藥液直達直腸后壁漩渦處,以利于子宮附件更好地吸收。再抬高臀部,臥床休息至少2h以上,以便使藥物在炎癥部位充分吸收發揮作用。
密切觀察患者癥狀有無改善及藥物反應,必要時復查血常規。
加強健康及衛生宣教,囑患者做好個人衛生,清淡飲食,營養豐富、適量,避免辛辣及寒涼性飲食,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
3.心理護理:慢性盆腔炎使很多患者情緒低落,精神抑郁。我們要多接近,并且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安慰工作。介紹在我科治療后的患者情況,使她們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
4.飲食調護:進食清淡飲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多飲水,忌煙酒。
5.健康指導:給病人講解盆腔炎的相關知識。
保持外陰清潔、干燥,勤換護墊,提倡沐浴,養成良好經期習慣,預防慢性感染,注意孕期、產褥期、人工流產、上下環等手術后的個人衛生。勿久居潮濕之地,內褲清洗后暴曬,杜絕邪毒入侵。
房事有節,經期禁性生活,指導性生活衛生,預防性傳播疾病,配偶有陰癢者應同時治療。
勞逸結合,堅持體育鍛煉,適當增加活動量,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如做操、氣功等。
中藥灌腸治病已有幾千年歷史,現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盆腔與直腸相毗鄰,僅一壁之隔,盆腔與直腸的動脈叢和靜脈網互相連接,藥物通過直腸黏膜毛細血管吸收后可直接傳遞到盆腔各組織器官,促使血液循環加速,改善組織營養,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癥滲出,有利于抑制結締組織病增生和促進包塊的吸收。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不僅操作簡單、安全,患者痛苦少,而且藥物經腸黏膜吸收,藥到病除,見效快,10~15d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痊愈。大部分藥液直接作用于直腸,減少了藥物對肝臟的副作用,對胃腸道無刺激性。直腸給藥比口服吸收要快。根據我科的觀察與探討,中藥保留灌腸方法簡單,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1]邱冬梅,譚金鳳.5985例已婚婦女婦科疾病普查分析[J].廣東醫學,2002,23(5):526-527.
[2]翟風利.12496名已婚紡織女工婦科疾病普查[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3,16(4):239-240.
[3]孫曉筠,張愛國.山東省婦女生殖健康狀況及防治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9):560-562.
[4]劉敏如,譚萬信.中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41-851.
[5]張玉珍,劉敏如.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15-320.
[6]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212-1223.
[7]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2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