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軍 陳虹穎
(1.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明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5040 2.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鼓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臨床常見病,好發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患者,發病率為15%~70%[1],病程較長,痛感較甚,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筆者應用電針夾脊穴結合刺絡拔罐放血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53例全部為明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鼓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12月~2013年5月門診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27例,對照組26例。其中治療組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齡46~80歲,平均62.3歲;發疹部位:頭頸部1例,胸腹部23例,下肢3例。對照組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齡44~79歲,平均60.7歲;發疹部位:頭頸部1例,胸腹部21例,下肢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疹部位經統計學處理(P>0.05),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病例選擇:診斷標準:參照第4版《皮膚性病學》[2]教材,患者有帶狀皰疹病史,皮損經治療4周后消失,仍遺留帶狀皰疹分布區域的針刺、燒灼樣疼痛。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要求,且病程在1個月以上,6個月以內,年齡80歲以內,同意配合治療,能完成療程者。
排除標準:①帶狀皰疹特殊類型:內臟帶狀皰疹,腦膜帶狀皰疹,泛發性帶狀皰疹;②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疾病;③惡性腫瘤;④孕婦、哺乳期婦女;⑤精神疾病患者;⑥不能忍受,中斷治療者。
治療組:取穴:夾脊穴(頭頸部皮疹取C2~C4,胸腹部皮疹取T4~L2,下肢皮疹取L1~L5),阿是穴(遺留帶狀皰疹神經分布疼痛區域)。夾脊穴在棘突旁開0.5寸處進針,進針0.5~1寸,得氣后行捻轉瀉法,取夾脊穴上極和下極接電針,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時間20min。阿是穴毫針平刺或直刺,得氣為度。刺絡拔罐放血療法:用梅花針在夾脊穴和阿是穴叩刺,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微微滲血,迅速在滲血處拔罐,留罐10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對照組:取穴:曲池、血海、膈俞、太沖、三陰交、足三里、阿是穴。曲池、阿是穴用瀉法,足三里用補法,其他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3]:臨床治愈:疼痛完全緩解;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有效:疼痛有所減輕;無效:疼痛未見緩解。
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治療組27例,臨床治愈15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30%;對照組26例,臨床治愈5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3.08%。治療組總有效率96.30%,對照組總有效率73.0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病毒侵犯脊神經根并長期潛伏于后根感覺神經節,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作。PHN常見于中老年人群體質低下者,疼痛感明顯,病程長,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或經久不愈。中醫稱為“蛇串瘡”“纏腰火丹”,多由于年高體虛,濕熱毒邪阻滯經絡,氣機不暢,瘀血內停,不通則痛,因肌膚營衛失調導致肌膚麻木不仁,時而作痛,“濕毒”和“血瘀”為兩大關鍵病理因素。
夾脊穴位于督脈和膀胱經之間,可以調理二經經氣,助一身之陽氣,去經絡之瘀滯。現代解剖證實,夾脊穴附近有脊神經根后支分布,針刺病變部位夾脊穴可以直達病所,刺激相應神經節。一方面使神經節痛覺纖維傳導阻滯,同時電針還能提高機體痛閾,增加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度[4];另一方面,刺激夾脊穴引起的針感傳導反應,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作用可影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化學介質,從而達到鎮痛作用[5]。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病位在孫絡與浮絡,刺絡拔罐放血療法具有活血祛瘀、解毒通絡作用,運用梅花針可以刺激皮部絡脈,調節臟腑經絡功能,調和氣血,可以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瘀血自祛,新血自生。
本方法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張之文,張宇.現代中醫感染性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2-406.
[2]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第4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79,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4]吳永剛.電針夾脊穴合至陽穴刺血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9):35-36.
[5]陳友梅.針灸外治帶狀皰疹六法[J].湖北中醫雜志,1996,1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