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莉
(北鎮市人民醫院CT室,遼寧 北鎮 121300)
肝血管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
李麗莉
(北鎮市人民醫院CT室,遼寧 北鎮 121300)
目的 探討肝血管瘤CT的表現,提高采用CT對肝血管瘤進行診斷的重要性的認識。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對其進行CT平掃以及增強掃描,然后分析其CT的表現。結果 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大多表現為肝內單發或多發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在增強掃描后,動脈期有明顯的環形強化,而延遲期則呈現填充性的改變。結論 CT掃描,特別是采用動態增強掃描對肝血管瘤進行診斷,準確、有效,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肝血管瘤;CT診斷;斷層攝影術
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自然人群尸檢發現率為0.35%~7.3%,占肝良性腫瘤的5%~20%,多發于成年人,且以女性更多見[1]。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體檢的意識提高及各種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無癥狀的小血管瘤發現率明顯升高。多層螺旋CT對于肝血管瘤的鑒別以及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對其病例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大致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齡在22~54歲,平均年齡為(38.2± 4.8)歲。所選取的患者都是在進行健康體檢或者其他的檢查時發現,然后再進行進一步的CT檢查,且都沒有輕微不適或者明顯的臨床癥狀。48例患者都在我院經過CT診斷,且通過了MRI的核素掃描,最后確診為肝血管瘤患者。
1.2 CT檢查方法
采用單層螺旋CT機,型號為GE prospered AI,進行厚7 mm、間距為7 mm的連續掃描。第一次進行平行掃描,第二次則進行增強掃描。增強掃描的具體方式為:使用高壓注射器通過靜脈以2.5~3 mL/s的速度注射100 mL的非離子對比劑,在注射后的25~30 s以及55~60 s左右進行動脈期以及門脈期掃描,在2~5 min之后進行延遲掃描。
數目:多發6例,單發42例,且48例中共有54個病灶。部位:肝左葉14例,肝右葉29例,全肝5例。形態:不規則形15個,類圓形39個。密度:平行掃描為低密度,不均勻的12個,均勻的42個。大小:直徑在2~4 cm。
2.1 CT平掃時的表現
呈橢圓形、圓形的低密度病灶,且密度均勻,邊緣清楚。5 cm以上的病灶內可以看到更低的密度區,且其中4例的邊緣出現一定的鈣化。
2.2 在進行CT增強掃描時的表現
在進行增強掃描時發現,早期病灶的邊緣呈高密度強化的患者46例,早期已完全強化的患者2例,增強的區域以進行性向中央進行擴展。一般密度等于同層大血管的密度,在3.5 cm以上時病灶的邊緣呈高密度的強化,在門靜脈期則呈進行性向中心擴散,在延遲期則呈現等密度的填充。
3.1 肝血管瘤的病理
外觀呈藍色或者紫紅色,由很多個大小不均的血竇組成,血竇的內襯中有內皮細胞,且中間有纖維隔,其切面呈篩狀或囊狀,似海綿,因此又被稱為海綿狀的血管瘤[3]。
3.2 肝血管瘤CT診斷的價值
目前,臨床上對于肝血管瘤的診斷主要依靠超聲診斷,分為混合型、低回聲型以及高回聲型,且高回聲型占了很大的比例,超過55%,比較容易診斷,而沒有明顯回聲型以及低回聲型的診斷符合率較低,但是在進行CT掃描時,和肝血管瘤的強化特點非常相符合,呈現出非常典型的慢進慢出的特征[4]。其中有5例患者強化的特點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延時后出現等密度填充的現象,和肝血管瘤的特征相符,因此很容易確診為肝血管瘤。
3.3 CT掃描技術的注意事項以及要領
①遇到小的病灶時,應該盡可能的進行薄層掃描。②注射對比劑時速度一定要快,然后將快速掃描與延時掃描結合,對比劑的劑量一般為80~100 mL。③對于某些相對較小的血管瘤,一般在早期時強化不明顯,因此進行延時掃描時必不可少的。④延時掃描的時間一般在5~15 min,最高能延時至30 min以上。
3.4 肝血管瘤的鑒別診斷
①原發性肝癌:和小肝癌之間進行鑒別,進行明確的診斷對于該病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是因為小肝癌在平掃時的表現有時和肝血管瘤很相似,但是肝癌大多都有肝硬化、肝炎的基礎,在動脈期就可以看到腫瘤有明顯的強化,且小肝癌一般為均一性的明顯強化。在門脈期,病灶內的對比劑會迅速下降,此時正常的肝臟開始強化。在肝實質期以及門脈期,病灶的密度都比正常的肝臟低,對比劑呈現出“快進快出”的特點[5]。典型性的緩和在對比劑注射入大概30 s之后,肝癌和周圍的肝實質的CT值就會出現逆轉(一般肝癌大概有80%以上都是由肝動脈進行供血,而周圍的肝實質大概有75%以上都是由門靜脈進行供血)。②局灶性的結節增生:多發或者單發性的腫塊,在平掃時呈現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在進行動態增強掃描時,早期由于明顯的強化兒表現出密度增高,且有時可以由中心往邊緣擴展;在延時之后,病灶的密度有所下降,在最后呈現出相對的低密度。③肝腺瘤:該病一般是由于口服避孕藥引起,大部分沒有明顯的癥狀,在進行平掃時呈邊界清楚,密度稍低于肝實質的腫塊。在進行增強掃描時,動脈期出現明顯的強化,但是周圍的包膜沒有明顯的強化,因此容易鑒別。
綜上所述,肝血管瘤的CT表現有著非常特征性的改變,只要仔細進行分析,診斷還比較容易,采用CT掃描,特別是采用動態增強掃描對肝血管瘤進行診斷,準確、有效,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而對于不典型的病理,則需要和臨床的表現以及其他的影像檢查結果結合進行診斷。
[1] 段承祥.肝血管瘤CT表現的病理基礎[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0, 24(5):263-265.
[2] 曹丹慶.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440-444.
[3] 郭俊淵.現代腹部影像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628-641.
[4] 周康榮.螺旋CT[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34-136.
[5] 邵廣瑞.肝腫瘤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06,2(4):77-79.
R445;R735.7
:B
:1671-8194(2014)07-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