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飛
(江蘇省啟東市第二人民醫院,226241)
隨著我國進入老年性社會,65歲以上的人群骨關節炎發病率高達60%~90%,最常累及的關節是膝關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1]。
筆者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間,采用電針加TDP照射治療123例老年性膝骨關節炎(簡稱OA),現總結如下。
123例均是針灸科門診病人,其中男51例,女72例;年齡52~83歲,平均63歲;病程3個月~19年,平均5.3年;左膝50例,右62例,雙側11例;其中初次發作31例。所有病例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OA診斷標準[1],以膝痛和膝關節X線片退行性改變為主要依據,同時伴有以下癥狀任何一條者:①年齡50歲以上。②受累關節有始動痛、僵硬感。③關節活動響聲。所有病例排除膝關節感染性疾病、腫瘤和其他影響膝關節的全身性疾病,如風濕熱、大骨節病等。
患者仰位,患膝屈曲60°~90°,選用0.30×60mm一次性針灸針,取患側犢鼻、內膝眼,常規消毒后,快速透皮,向膝關節腔方向緩慢進針,刺入20~30 mm,應用小幅度快速捻針0.5 min,不提插,以防損傷關節滑膜,待患者出現酸脹感后,連接G-6805電針儀,選用疏密波,20次/min,以感麻木為佳,等患者適應后,每隔5min調大電流量,以能忍受為準。同時TDP照射,留針20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歇3~4d后繼續下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治療效果。
觀察指標:采用國際公認的膝關節功能評分表(百分法)為觀察指標,對本組病人在治療前后分別對疼痛、步行、關節屈曲度、不穩定感、腫脹、上下樓梯和絞鎖進行計分。總分100分,85~100分為優;70~84分為良;60~69分為可;<60為差。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膝關節腫脹、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積分≥90分。顯效:腫脹、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功能基本正常,積分≥80分。有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減輕,活動功能部分恢復,積分上升≥10分,但未到80分。無效:臨床癥狀及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未改善,積分值上升<10分。
患者治療前膝關節功能評分為43.05±11.81,治療后為83.12±8.30,膝痛和關節功能明顯改善,其中痊愈60例,占48.8%;顯效51例,占41.5%;有效12例,占9.8%。總有效率為100%,愈顯率為90.2%。
患者 某,女,67歲,初診日期:2013年12月3日。主訴:雙膝疼痛、活動加劇幾年余,加重半月。伴晨僵,下蹲、走樓梯不能,遇冷受風感痛愈甚。曾口服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及中藥外敷,效不顯。查體見雙膝內側副韌帶壓痛,兩膝不同程度關節活動度受限。雙膝X線片示左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雙膝均有關節邊緣骨贅形成、脛骨平臺軟骨下骨質硬化。血沉、C反應蛋白、抗O、類風濕因子均未見異常。診斷為膝骨關節炎,予電針犢鼻穴配合TDP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雙膝痛消失,活動自如。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膝骨關節炎中醫辨證屬“痹證”范疇,認為本病多為人過中年,肝腎精血漸虧,氣血生化不足,筋脈失養,復因積勞損傷、風寒濕之邪乘虛流注于關節,阻滯氣血,瘀阻經絡,不通而痛。如《素問·痹論》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故其病機是肝腎虧虛,痰瘀阻滯。西醫學研究發現OA多與衰老、肥胖、內分泌失調、關節磨損等因素有關[1]。
針灸治療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活血通絡為大法。《靈樞·官針》對痹證的針刺均以近部取穴為主;按中醫經筋理論,足三陽經筋結聚于膝周,有“膝為筋之府”一說,《素問·痿論》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犢鼻穴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多為“筋結點”(病灶點),針刺可活血通絡,疏利關節。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也不斷地驗證和充實其膝關節經筋理論和膝OA針灸治療方法[2~5],電針膝眼穴可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減輕滑膜炎癥,改善關節液的分泌,加強股四頭肌的肌力,調整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動力平衡。加之針刺特有的針刺效應和TDP溫熱作用,使得患膝的癥狀緩解,功能改善。筆者發現如囑患者做適當的功能練習,防止承受不恰當的應力和暴力,減輕關節負荷,可事半功倍。
總之,電針膝眼穴治療膝OA療效確切,既無西藥的副作用,又容易為患者接受,且方法簡便,容易被廣大社區醫生掌握,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1]周秉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64-466.
[2]王常海,李峰,張蓉,等.步態分析技術在膝骨性關節炎經筋辨證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針灸,2010,30(3):183-187.
[3]張蓉,李峰,王常海,等.經筋理論在膝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及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7):644-646.
[4]馬曉晶,劉元石,薛立功.長圓針治療膝骨關節炎60例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7):39-40.
[5]裘敏蕾.電針膝眼穴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06,18(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