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 青島 266071)
神經外科手術后,由于手術創傷或病變部位關系,常出現術后高熱、昏迷、呼吸加快,使腦代謝率增高,耗氧量增大,而影響腦神經功能的恢復。因此給予積極的降溫、脫水處理是十分重要的。以往采用冬眠、物理降溫等治療措施,但由于某些因素而影響效果。自1986年以來,筆者應用消炎痛栓直腸給藥法進行降溫治療,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將84例病人用消炎痛栓降溫情況總結如下。
本組84例病人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齡4~71歲,平均23.7歲。84例病人中腦瘤手術的21例,脊髓手術18例,癲癇手術14例,重型腦挫裂傷7例,高血壓腦出血6例,腦膿腫3例,腦囊蟲術后2例,轉移癌4例,扭轉痙攣3例,枕大孔區畸形手術6例。
療效標準:顯效:用藥后,體溫在30 min內開始下降,2~3h降至正常。有效:體溫雖有一定的下降,但未降至需要溫度,仍高于37.5℃以上。無效:體溫下降,需改用其他降溫措施。
觀察效果:見表1。

表1 84例神經外科病人發熱用藥降溫效果觀察 [例(%)]
消炎痛栓具有消炎、解熱和鎮靜作用,為非皮質激素類化合物,其退熱作用是抑制白細胞釋放的內熱源,使中樞致熱物質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從而使以升高調節為主的興奮性恢復到正常水平,促使散熱加快,體溫下降。而腦手術后的病人,一方面由于手術區域接近丘腦下部或腦干近區的調節中樞,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經與內分泌的反射性、敏感性增加及一些感染等原因引起高熱,應用消炎痛栓直腸給藥,直接通過直腸中靜脈迅速吸收進入血循環而發揮作用,產生退熱效果。
幾年來,通過消炎痛栓的臨床應用,筆者體會如下。
1.消炎痛栓有時比清開靈、柴胡等藥物效果好,而且比冰袋、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簡單迅速。例如:患者某,男性,12歲。診斷:右顳葉癲癇,術后體溫40.3℃。給予全身大動脈處放置冰袋、酒精擦浴,并肌注柴胡注射液4ml,1h后體溫無下降趨勢,即給予消炎痛栓1枚肛塞,2h后體溫將至37.3℃。
2.消炎痛栓對腦外傷病人的降溫效果佳,但機制尚不清楚,需進一步分析觀察。本組7例腦外傷病人均顯效。腦瘤手術后患者21例中5例無效,而脊髓手術及惡性腫瘤晚期衰竭病人的效果最差。
3.應用消炎痛栓降溫操作方法簡單,病人無痛苦,優于肌注和靜脈注射給藥降溫,副作用少,但對老年體弱病人應防止降溫過快發生虛脫、休克等并發癥。
4.一般應根據患者年齡及體質給藥,成年人每次1枚,年老體弱者、消瘦者及小兒每次1/2或1/3即可。
5.用藥后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用藥后15~30min開始測體溫,如1h后體溫仍無下降趨勢,則需采用其他降溫措施。
6.注意患者有無大量出汗,脈搏弱、呼吸淺而快的虛脫現象,避免因用藥后出汗過多,體溫下降過快引起休克,應定時測血壓。但筆者尚未遇到此類病例。
7.做好生活護理,出汗較多的病人應囑多飲水,必要時進行靜脈輸液,并要注意保暖,及時更換潮濕的被服,避免受涼引起其他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