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陶峰 袁 勇
(海南省軍區門診部,海口 570236)
患者某,男,55歲,2013年10月因右側頸部皰疹導致嘴歪眼斜1d去醫院就診,經某醫院CT、MRI、腦電圖等綜合檢查后診斷為周圍性面癱[1],于第2天來我部就診。筆者采用太極六合針法、紅光理療、藥物穴位封閉和手法治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同時對癥按醫療常規治療頸部皰疹。筆者根據太極六合針法、紅光理療、藥物穴位封閉和手法治療的各自特點及相互間協同作用,促進患側面神經功能盡快恢復。①太極六合針法治療:筆者采取針刺內八卦的震、巽、兌卦,配合中八卦的震、巽、兌卦,外八卦和病灶區域的陽白、絲竹空、太陽、承泣、水溝、迎香、地倉、頰車、翳風、風池等穴位,每天1次,每次留針20 min。②紅光理療:使用紅光治療儀,與針刺穴位同時使用,主要治療受累患側區域,每天1次,每次20min,連續7d為1個療程。③藥物穴位封閉:取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5 mg和維生素B12注射液0.5mg抽于一次性注射器中,每次分別從風池、陽白、地倉、人中、頰車等穴位中選取2個進行注射,每天1次,連續5d,癥狀明顯好轉后隔天1次,持續10次。④手法治療:以大拇指和魚際肌對受累患側肌肉群從頦部向額頭方向進行推拿按摩,每天1次,每次20 min,連續7d為1個療程。治療的同時要求患者配合做到:保持良好的情緒,注意休息,多食蔬菜水果,合理膳食,每天張大嘴等局部功能性鍛煉、身體鍛煉等。
療效檢測采用面神經功能觀察指標和計分標準[2],通過觀察患者靜止面容、蹙額、輕閉眼、用力閉眼、單側閉眼、翕動鼻孔、鼓腮、露齒、吹口哨等,綜合治療后36d原有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患者及其家人滿意。經過近4個月觀察,患者近期前來復診,其癥狀和體征消失,生活無任何影響。
中醫學認為,面癱是風邪入侵,傷及面部經絡、經筋,致經氣阻滯、經絡不通、經筋失養、肌肉松弛不收而發病[3]。目前多認為是由于面神經微循環障礙、精神心理等生活因素、病毒感染等引發。本例就是一個典型的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內休眠狀態的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引起的。治療原則包括改善局部微循環及營養狀態、消除水腫、緩解神經壓迫、提高神經肌肉組織興奮性、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恢復、常規抗病毒治療等。由于本病嚴重影響患者容貌和信心,造成的心理壓力遠遠高于疾病本身的傷害。雖然治法較多,但關鍵一點就是應及早就診就治,臨床上由于未能及時就診就治或延誤治療而使部分病例最終發展為不可逆性面癱。筆者采用的太極六合針法[4],其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中醫理論和易經太極八卦理論,同時結合中國傳統的經絡理論,治療布針是以神闕為中心一定范圍的穴稱為“內八卦”,同時選擇性配合中八卦、外八卦和病灶區域的布針,采用了多方位、多角度綜合的“四步通調”布針治療,以內八卦為治療針,以中八卦為導引針,以病灶區為納氣針,以外八卦為加強針,使人體臟腑氣血“四步通調”而治愈疾病。它是一種非常溫和的針法,操作手法柔和,不要求強烈針感,治療時痛苦甚微,患者樂于接受。藥物穴位封閉具有改善微循環、減輕神經水腫、促進神經傳導等作用;使用紅光治療儀進行局部理療,能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加快新陳代謝,消除神經水腫,改善面神經受壓,有助于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手法按摩治療可幫助面神經支配的肌肉收縮,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組織營養,提高組織代謝能力,同時也可以輔助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受累肌肉群的運動功能。
[1]余宗頤,陳清棠.現代神經病學診療分冊[M].第2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96.
[2]王興林,黃德亮.面神經麻痹[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74-181.
[3]李健東.當前中國要規范面癱診療行為[J].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7,13:85-87.
[4]葛欽甫,鄭衛東,馬春暉.太極六合針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