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洪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患者某,56歲,2014年3月6日因咽喉不適1月余就診。自訴咽喉深部不適,如有異物感,吞咽時有輕微的刺痛,而刺痛部位游走不定。
查體:咽喉部未發現明顯異常。舌苔白膩,脈弦遲。
中醫診斷為“梅核氣”,屬痰凝氣阻證,治以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遂給予半夏厚樸湯原方:法半夏15g,厚樸15g,茯苓20g,紫蘇葉10g,生姜5片。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服用5劑后,咽喉異物感明顯好轉,吞咽時咽喉部刺痛也消失。
按:半夏厚樸湯出自《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由半夏、厚樸、茯苓、蘇葉、生姜5味藥組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有詳細述說,曰:“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歷代醫家多認為此方為治療氣阻痰結,交阻咽中所致“梅核氣”的專設方劑。
本患者自覺咽中不適并有異物感,自覺吞咽有障礙,但無其他器質性病變,可理解為“咽中如有異物阻,吞咽不下”,當屬“梅核氣”之范疇,舌脈之象亦符合該證。因患者雖為脈遲,但無寒象,故無需添加溫陽之藥,半夏厚樸湯原方即可治之。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可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厚樸辛苦溫,行氣開郁,可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藥;茯苓可滲濕健脾,助半夏除生痰之源,生姜辛溫散結、和胃止嘔、宣散水氣,可助半夏除痰;蘇葉芳香行氣疏肝,共為佐藥。五藥合用共奏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之功效,使氣機得暢,痰結自散,則氣阻痰凝之“梅核氣”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