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生
(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1362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簡稱膝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病變。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用治療膝骨關節炎,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
60例均為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齡45~75歲,平均53.7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4.6年。
西醫診斷標準[1]:①年齡≥40歲。②最近1個月內有反復發作性的膝關節處疼痛。③晨僵<30 min。④膝關節在活動時可聞及骨摩擦響聲。⑤膝關節可見骨性肥大。⑥膝關節X線片提示有關節骨贅形成,或見軟化、硬化、腔隙變窄等表現。符合以上②、⑥項,或②、④、⑤項,或①、②、③、④項即可明確診斷。
中醫證候標準[2]:肝腎虧虛,筋脈瘀滯證: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運作牽強,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腰膝酸軟,腰痛,倦怠乏力,舌質暗紅,苔薄少,脈弦或細澀。
1.中藥內服:給予補肝腎通痹湯。藥物組成如下:熟地黃20g,生地黃20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杜仲20g,牛膝10g,枸杞子15g,川芎15g,當歸20g,雞血藤20g,赤芍15g,木瓜10g,甘草9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 ml,分早晚2次溫服,連續服用4周。
2.中藥熏洗:藥物組成:海桐皮15g,絡石藤15g,透骨草15g,伸筋草15g,蘇木15g,延胡索30g,骨碎補15g,紅花7g,干姜5g,吳茱萸5g。每日1劑,加入清水煮沸后以蒸汽熏洗患肢膝關節處,待藥液降至40℃時,再用其外洗患肢膝關節,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
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臨床癥狀均消失,膝關節無腫大、無疼痛及壓痛、無晨僵,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活動時無骨摩擦響聲。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膝關節無腫大、無疼痛、無晨僵,關節功能明顯好轉,活動時無骨摩擦響聲。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膝關節腫大不明顯,疼痛、晨僵等減輕,活動功能有所好轉,活動時偶可聞及骨摩擦響聲。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活動功能無改善。
結果:本組60例患者中治愈22例(36.67%),顯效26例(43.34%),有 效10例(16.67%),無 效2例(3.34%),總有效率為96.67%。
膝骨關節炎是以膝關節腫大、疼痛、僵硬、畸形、功能障礙為特點的膝關節疾病,其發病率較高。膝骨關節炎的診斷相對簡單,但治療較為困難,西醫治療多采取手術治療或口服消炎鎮痛藥等,但創傷大、副作用大、病情易反復發作,而中醫藥則顯示出明顯的優勢。
依據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本病當屬中醫學“痹證”“歷節”“鶴膝風”等病證范疇,其發病機制是年齡增大,肝腎功能日漸虧虛,腎主骨,腎虛則不能滋養筋骨,“不榮則痛”而發病。再者,肝腎虧虛,正氣不足,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侵襲膝關節,或因外傷、勞損,或病情較久等原因,導致膝關節脈絡瘀阻,“不通則痛”而發病。可見本病以肝腎虧虛為本,脈絡瘀滯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鑒于此,筆者自擬補肝腎通痹湯用于治療本病,方中以熟地黃、生地黃滋補肝腎為君;臣以女貞子、墨旱蓮、杜仲、枸杞子等增強補腎之功,牛膝、川芎活血化瘀通絡、兼補腎;當歸、雞血藤、赤芍等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補肝血,木瓜舒筋活絡,四者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中藥內服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熏洗方中海桐皮、絡石藤、透骨草、伸筋草等祛風濕、止痹痛;蘇木、延胡索、骨碎補、紅花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干姜、吳茱萸溫通經脈。外用熏洗可使藥物直達病所,迅速發揮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使實邪得祛,經絡得通,通則不痛。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內服聯合中藥熏洗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標本兼顧,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廣。
[1]魏凌峰,謝國平,魯海,等.中藥熏洗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9):85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350
[3]袁曙光,賈海波.舒筋通絡顆粒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