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亮 魏 燕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2502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由于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也可發生于青年人;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46例,男性15例,女性31例;年齡45~68歲;病程最短20d,最長10年。多數患者均因膝關節痛影響其日常生活前來就診,均否認有外傷史。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①初起多見膝關節隱隱作痛,屈伸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加重,反復纏綿不愈。②起病隱襲,發病緩慢,多見于中老年人。③局部關節可輕度腫脹,活動時常有喀嚓聲或摩擦聲。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關節畸形。④X片檢查示:骨質疏松,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以及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
囑患者取坐位,一側下肢伸直置于醫者大腿上,全身放松。醫者提拿一側大腿肌肉,內(內收肌)、前(股四頭肌)、后內(半腱肌、半膜肌)、后外(股二頭肌)及小腿肌肉(小腿三頭肌)。點揉梁丘、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醫者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屈曲同時點按患者鶴頂、內膝眼、外膝眼,三指同時用力由輕漸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原則,患者可有酸、麻、脹、熱等感覺,點按過程中同時令患者做主動的屈伸膝關節3組,每組屈伸10次。醫者一手固定患膝近端;一手握住患膝遠端,相對用力牽拉膝關節,隨后輕微搖動膝關節。擦大腿(前、內、外側)、小腿(外、內側)。叩擊雙下肢(掌根、手掌、虎口、拳心等),由上往下,以酸脹為度。搓雙下肢;抖雙下肢。同時囑患者避免在潮濕處睡臥,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后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于勞累或負荷過重;堅持做雙側股四頭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臥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s,放松5~10s,重復20~30遍,每日4~5次,至少堅持3周。日常做適量的揉膝動作,鍛煉膝蓋。
注意事項:點按的指力輕重以病人能耐受為宜。以免病人產生不適;對年老體弱及有高血壓病、心臟病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施術時點按的指力不可過重。擦法操作時一般均加用冬青油膏或其他的介質等。
療效標準:痊愈:膝關節腫脹、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正常。有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減輕,關節活動功能部分恢復。無效:臨床癥狀及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未改善。
結果:46例患者痊愈41例,顯效4例,有效1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①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負重用力,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軟組織損傷。②肥胖:體重的增加和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呈正比。肥胖亦是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體重下降則可以減少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③骨密度: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因此,骨質疏松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幾率就增多。④外傷和力的承受:經常的膝關節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異常狀態下的關節,如在髕骨切除術后關節處于不穩定狀態時,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加上局部壓力,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變。
內功推拿是以自我鍛煉配合整體推拿治療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內功推拿流派強調整體觀念,扶正強身,并要求患者練習“少林內功”的有關功式,結合整體推拿治療,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之功效。手法輕重因人而異。體弱者,手法輕柔;體壯者,手法可略重。臨床應用時根據不同疾病適當改變。鶴頂穴有通利關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主治: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腳氣;各種膝關節病,腦血管病后遺癥。膝眼穴有活血通絡、疏利關節的功效。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髕骨軟化癥等。醫者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屈曲同時點按住患者鶴頂、內膝眼、外膝眼。可令患膝周圍同時達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同時囑患者做主動的屈伸膝關節可達到疏通筋脈、滑利關節的功效。總之,平常做適量的揉膝動作鍛煉膝蓋,肌肉會更加強壯,膝關節可以承受更多壓力,避免膝關節酸痛、腿膝無力的情形出現。經常揉膝關節會增強肝腎功能,能使關節液分泌增多,關節滑利,強健韌帶功能,起到矯正關節畸形、增寬關節間隙和增強關節周圍軟組織張力和彈性的作用,從而消除病癥,恢復關節功能,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