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云
(山東省莘縣婦幼保健院,254200)
銀屑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慢性反復發作的炎癥性皮膚病,該病病程緩慢,具有復發傾向,與中醫學文獻中記載的“白疕”“蛇風”“疕風”相類似。近些年,筆者自擬祛銀湯結合臨床辨證加減,治療血熱型銀屑病206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206例中男性105例,女性101例;年齡最大71歲,最小8歲;病程最長31年,最短2個月;發病部位:全身發病者122例,局限于頭部者21例,局限于四肢者63例;既往治療情況:接受過地塞米松、阿維A、迪銀片、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治療者128例,接受過紫外線、光化療方法治療者36例,初次就診未接受過其他治療者42例;點狀皮損87例,錢幣狀皮損63例,地圖狀皮損35例,全身彌漫性皮損21例。
西醫診斷標準[1]:①皮損初期為炎性紅色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以后可逐漸擴大或融合為深紅色斑塊,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白覆蓋多層干燥的銀白色鱗屑,狀如云母,刮除成層鱗屑猶如輕刮蠟滴(蠟滴現象),剝去薄膜可見點狀出血(篩狀出血),銀白色鱗屑、薄膜現象以及篩狀出血是本病的臨床特征。②皮損形態各異,急性期可呈點滴狀,陳舊皮疹可呈錢幣狀、盤狀、地圖狀、環狀以及蠣殼狀等,頭部皮損因鱗屑簇集頭發呈束狀,但不脫發,指甲損害,甲板呈點狀小凹陷,狀似縫衣頂針[2]。
中醫診斷[3]:①血熱型(相當于西醫學進行期):皮損呈紅色發展較快,不斷有新疹出現,伴有心煩易怒,口干咽燥、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滑數。②血燥型(相當于西醫學靜止期):皮損色淡,原有皮損部分消退,皮損多為斑塊,鱗屑層層,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③血瘀型(相當于西醫學消退期):皮損肥厚,顏色暗紅,經久不退,舌質紫暗,脈澀或細緩。
藥物組成:生地黃30g,元參15g,麥冬15g,黃連10g,黃芩15g,金銀花30g,大青葉30g,白花蛇舌草30g,防風12g,當歸10g,丹參15g,土鱉蟲30g,大棗5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減:血熱毒盛較重可加生石膏、水牛角粉、青黛粉;血燥期去黃連、黃芩,少用土鱉蟲,加何首烏、白鮮皮;有濕熱見證者,加蒼術、蒼耳子;頭部重者加白芷、葛根;下肢重者加川牛膝;大便干者加生大黃、梔子;風盛瘙癢明顯者加白鮮皮;脾虛者加白術、茯苓。老幼體弱者劑量適當減少。
療效判斷標準:痊愈:皮損消退90%以上(除色素沉著外);顯效:皮損消退60%~89%;有效:皮損消退30%~59%;無效:皮損消退不足30%。
治療結果:206例患者中痊愈90例,顯效56例,有效49例,無效11例,痊顯率70.9%,總有效率94.7%。
例1.患者,女,26歲,2008年6月4日初診。
主訴:頭部銀屑病6年,遍及全身半年余。現病史:6年前因理發洗頭受風而發病,皮疹瘙癢層層脫落,銀白色鱗屑,久經治療無效。近半年因感冒發熱咽痛,遍及全身起疹,皮疹瘙癢明顯,口苦咽干,口渴欲飲,食少納呆,四肢無力,大便干、小便黃。檢查:軀干、四肢、頭皮散在粟粒至黃豆大小紅色斑丘疹,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部分皮損融合成片,鱗屑周圍有明顯紅暈,基底呈紅色浸潤,鱗屑強行剝離后底面可見篩狀出血點,頭皮前后發際皮疹較密集,可見束狀毛發,舌質紅,苔薄黃,脈數。西醫診斷:銀屑病進行期。中醫診斷:白疕。辨證:血熱毒盛。治療:清熱涼血解毒。處方:祛銀湯加生石膏30g,生大黃10g。
二診:服藥14劑,皮損色澤變淡,軀干部鱗屑減少,于前方去生石膏,減生地黃15g,元參10g,重用當歸30g,丹參30g。
三診:繼服14劑,皮疹明顯消退,四肢軀干部皮損基本痊愈,大部分皮疹遺留色素脫失斑,唯頭皮尚見少數紅斑,鱗屑不多,已不瘙癢。繼服上方14劑,皮疹全部消退,臨床痊愈,隨訪2年未復發。
例2.患者,男,31歲,2006年2月24日初診。
主訴:全身起疹12年。現病史:12年前因身體被雨水淋濕,全身出現紅斑性丘疹,瘙癢明顯,抓破后層層白屑脫落,以后皮疹逐漸增多,融合成片,伴有心煩易怒,口干咽燥,手足心熱,在省內外醫院多次治療,收效甚微。今春以來病情更加嚴重,皮損干裂疼痛,瘙癢難忍,徹夜難眠。檢查:全身皮膚95%以上遍及地圖狀、肥厚浸潤性斑塊,色暗紅,表面有鱗屑附著,搔抓后鱗屑呈多層性,剝離鱗屑底面可見篩狀出血點,部分可見散在抓痕、血痂,舌質淡,苔薄,邊紫暗有瘀點,脈細數。西醫診斷:銀屑病靜止期。中醫診斷:血疕,血燥型。辨證:陰血不足,肌膚失養。治療:養血滋陰潤膚。處方:祛銀湯加何首烏15g,白鮮皮30g。
二診:服藥14劑,軀干皮損稍變平,皮疹鱗屑減少,部分皮疹中心有消退趨勢,仍瘙癢,夜不能眠,此乃心腎不交之象。方將何首烏改為夜交藤30g,另加肉桂粉3g沖服,意在引火歸原。
三診:繼服14劑,全身皮疹有明顯改變,未見新皮疹出現,部分皮疹消退后呈色素脫失斑,瘙癢明顯減輕,患者失眠好轉,上方去元參15g,麥冬15g,重用當歸30g,丹參30g。
四診:繼服上方28劑,全身皮疹基本消退,病情穩定,僅遺留色素沉著。臨床治愈,隨訪4年未見復發。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各類細胞的增殖分裂與抑制有賴于機體陰陽氣血的平衡調節。銀屑病的發病可因機體陽熱偏盛,或“五志過極”和飲食辛辣刺激等生熱化火,侵犯心血而致血熱不寧,血熱外散則妄行于肌膚脈絡,而肌表受到外界寒濕熱傷等物理性刺激,熱邪相搏致腠理閉塞,邪熱郁于經絡肌腠之間久不通泄,則損傷脈絡,而使肌表氣血瘀滯不通,久之生風化燥。肌表氣血瘀滯不通,機體陽盛,血熱妄行于外而受阻,局部出現了熱盛風燥,層脫鱗屑的瘀血增生性病變。總之,機體陽盛血熱是銀屑病的發病內因,外受風寒濕熱等物理性刺激則是其外因,而熱盛風燥的瘀血增生病變則是內外因相互變化的結果。
祛銀湯中選用生地黃、元參、麥冬,通過其滋陰涼血作用能使DNA的合成率亢進轉化為降低,并對環核苷酸起雙向調節作用。黃連、黃芩、金銀花、大青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可抑制抗體,清除抗原,提高機體的抗感染能力,從而消除體內致熱源。其中黃芩有抗過敏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金銀花既抑制炎性滲出,又能抑制炎性增生。白花蛇舌草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促進作用。當歸、丹參活血化瘀,改善了皮損處的微循環;防風解表發汗,促進汗腺的分泌,使肌表郁熱外散;大棗補脾寧血,調和營衛。通過諸藥協調,使機體的陰陽氣血內外平衡,免疫穩定功能的調節恢復正常。通過改善體表微循環,使皮損處血供營養和新陳代謝過于旺盛的狀態得到了調整。過度增殖分裂的皮損由中間原發點開始慢慢變平,色澤由紅變紫變淡,繼而隨鱗屑的減少而恢復正常。
[1]趙辯 .臨床皮膚病學[M].第2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67-668.
[2]范瑞強,鄧丙戌,楊志波 .中醫皮膚性病學(臨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470-473.
[3]趙炳南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200-203 . (收稿日期2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