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星 丁樹棟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262200)
失眠是指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1]。由于患者夜間睡眠不足,故白天易出現精神不振、反應遲鈍、體倦乏力,甚則心煩懊惱等表現,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及工作、學習和生活。近年來,筆者以自擬寧神益寐湯治療非器質性失眠癥患者38例,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本組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22~61歲,平均42.3歲;病程1~3年者25例,6~12個月者13例,平均8.3個月。本組病人均系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確診為非器質性失眠癥患者[2]。并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失眠癥對于本病的排除標準(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導致的繼發性失眠)作為排除標準。
基本方:酸棗仁30g,夜交藤15g,黨參12g,黃芪15g,熟地黃12g,白芍12g,佛手12g,甘草6g。失眠甚者加合歡皮10g,遠志6g,柏子仁10g。若心脾兩虛癥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食少納呆,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者,加當歸20g,大棗10g,陳皮10g,茯苓10g;若心膽氣虛癥見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舌淡,苔薄,脈弦細者,加龍骨20g,菖蒲10g,茯神10g,川芎10g;若心腎不交癥見頭暈目眩,心悸健忘,腰酸膝軟,舌紅,苔少,脈細者,加黃連10g,肉桂6g,制首烏10g。服藥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30d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療效標準:治愈:治療1個療程后,睡眠正常,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顯效:治療1個療程后,睡眠時間基本正常,伴隨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治療1個療程后,睡眠時間有所延長,伴隨癥狀部分消失;無效:治療1個療程后,睡眠及伴隨癥狀均無改善或加重。
治療結果:所有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其中治愈20例;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
患者,女,47歲,2008年10月26日初診。患者因失眠6個月,加重8d就診。患者6個月前因工作壓力及家庭瑣事心情抑郁而致失眠。經某醫院診斷為“非器質性失眠癥”,給予腦靈素片、谷維素片等多種藥物治療,收效甚微。遂改投當地某中醫治療月余,未見明顯效果,故尋余求診。癥見:心煩不安,心悸,眩暈,耳鳴,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健忘,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診斷為心腎不交型失眠。治宜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給予寧神益寐湯原方加黃連10g,肉桂6g,制首烏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服藥1個療程后,諸癥全消。隨訪半年未復發。
失眠,中醫學又稱其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病機以七情內傷為主要原因,情志變化與該病關系密切,或因情志不遂,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邪火擾動心神所致;或由五志過極,心火內熾,心神被擾所致;或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心血暗耗,脾胃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養所致。故在治療上應以健脾疏肝、養心安神為主。寧神益寐湯中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黨參、黃芪益氣健脾;熟地黃、白芍養血柔肝;佛手疏肝理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心神得養,氣血得充,肝郁得解。藥癥相符,故收效滿意。
[1]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54.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