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天志
(山東省乳山市銀灘醫院,264500)
古今方藥中同名異物、異名同物的中藥品種繁多、往往容易混淆,給開方用藥造成一定的誤解,正確掌握這些易混品種在開方用藥中至關重要。中藥胡麻在明以前的方藥中所指就與今天不同。
胡麻一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生上黨川澤。”《本草經集注》云:“淳黑者名巨勝……本生大宛,故名胡麻。又莖方名巨勝,莖圓名胡麻。”《本草綱目》云:“胡麻,即脂麻也。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其莖皆方。秋開白花,亦有帶紫艷者。節節結角,長者寸許。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隨土地肥瘠而然……其莖高者三四尺。有一莖獨上者,角纏而至少;有開枝四散者,角繁而子多,皆因苗之稀稠而然也。其葉有本團而末銳者,有本團而末分三叉如鴨掌形者。”《本草衍義》云:“胡麻諸家之說參差不一,止是今脂麻,更無他義。蓋其種出于大宛,故言胡麻。”
從歷代文獻記載看,古代有以種子的黑白、莖的方圓等不同分為胡麻、巨勝二物,實為同物異名,其《本草衍義》和《本草綱目》所述之胡麻其形態特征與今之黑芝麻基本一致。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40~7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1.5~2.5cm,先端銳尖,全緣,無柄。花萼片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纖毛;花瓣藍色或白色;雄蕊5,退化雄蕊5;子房5室,花柱分離,柱頭棒狀。蒴果球形,直徑約7mm,頂端5瓣裂。種子10。花期5~6月,果期6~9月。
性狀鑒別:種子扁平卵圓形,長4~7mm,寬2~3mm。表面紅棕色或灰褐色,平滑而有光澤,一端鈍圓,另端尖而略偏斜。種臍位于尖端凹陷處,種脊位于一側的邊緣。種皮薄脆,胚乳膜質,棕色,子葉黃白色,富油性。嚼之有豆腥味。
功效主治:味甘,性微溫。潤燥通便,養血祛風。主治傷中虛虧,補五臟,增氣力,長肌肉,長智力。又能潤養五臟,滋實肺氣,止心驚,利大小腸,耐寒暑,驅逐濕氣、游風、頭風,能催生使胞衣盡快剝離,補產后體虛疲乏。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80~180cm。莖直立,四棱形,棱角突出,基部稍木質化,不分枝,具短柔毛。葉對生,或上部者互生;葉柄長1~7cm;葉片卵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15cm,寬1~8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有鋸齒或下部葉3淺裂,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無毛或稍被白以柔毛。
性狀鑒別:種子扁卵圓形,一端稍圓,另端尖,長2~4mm,寬1~2mm,厚約1mm。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網狀皺紋,于放大鏡下可見細小疣狀突起,邊緣平滑或呈棱狀,尖端有棕色點狀種臍。種皮薄紙質。胚乳白色,肉質,包于胚外成一薄層,胚較發達,直立,子葉2枚,白色,富油性。氣微弱,味淡,嚼之有清香味。
功效主治:味甘,性平。補益肝腎,養血益精,潤腸通便。主治頭暈耳鳴,腰腳痿軟,須發早白,肌膚干燥,腸燥便秘,婦人乳少癰瘡濕疹,風癩疬瘍,瘰疬,燙火傷,痔瘡。
通過考證可以肯定明以前的方藥中所指胡麻實為胡麻科植物黑芝麻的種子而非今之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故此,我們在古今方藥學習運用中應正確掌握熟知胡麻古今之來源不同。 (收稿日期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