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青
(山西省汾陽醫院,032200)
靜脈畸形,亦稱海綿狀血管瘤,出生時即存在,也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表現出來,病變不會自然消退,一生中都在緩慢進展,血管進行性擴張,直徑不斷增粗[1]。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脈管畸形,由大小不等的血竇組成。過去通常采用外科手術、局部注射魚肝油酸鈉硬化等療法進行治療,近年來使用平陽霉素局部注射和ND:YAG激光治療逐漸增多。我院于2005年7月~2010年7月,聯合應用平陽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治療頭頸部靜脈畸形256例,效果顯著,安全可靠,痛苦小且副作用輕。現對其資料分析如下。
2005年7月~2012年7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患有脈管性疾病的患者中,篩選出頭頸部及口腔黏膜表淺部靜脈畸形及深部局限低回流型靜脈畸形患者25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54例。患者年齡2~54歲,平均年齡32歲;其中2~18歲46例,19~30歲82例,31~40歲97例,41~54歲31例。單發196例,多發60例。發病部位在顴部12例,顳部34例,腮腺區31例,面頰部28例,唇部42例,舌部44例,口底18例,頰黏膜及前庭溝處47例。瘤體最小者為0.5cm×0.5cm,最大者為6cm×5cm,多數瘤體直徑為2~4cm。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經過嚴格的局部檢查和全身檢查。局部檢查包括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若為皮膚黏膜的淺表病變,可直接測量其最大直徑;若為深部病變可通過B超或磁共振成像測量病變的大小。全身檢查包括胸部透視、血常規檢查、出凝血系列、其他臟器是否有嚴重疾患等。全身結果正常者可給予局部治療。
取注射用鹽酸平陽霉素8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5mL共同溶解后,常規術區消毒,進行瘤體內注射。對范圍較小的病變,采用5號針頭從周邊直接刺入瘤體內,回抽見血后將藥液注射到病變組織內。位于眼瞼、唇緣、表淺部位的瘤體每次注射藥量不宜超過4mg,以免引起局部組織壞死[2]。對黏膜皮下表淺部位瘤體,以注射后瘤體泛白為佳。注射后用紗布或小棉球壓迫注射孔2~3min。病變較大者,可分點多次注射,每次4~8mg,間隔7~10d后重復注射,平陽霉素總量不超過70mg。
療效評價標準:患者治療效果的評價采用國標上常用的4級分級標準:Ⅰ級(差):瘤體縮小0%~25%;Ⅱ級(中):瘤體縮小26%~50%;Ⅲ級(好):瘤體縮小51%~75%;Ⅳ級(優):瘤體縮小76%~100%。
結果:本組病例的療效與病變部位及病變大小密切相關,病變部位不同,病變大小不同,治療后隨訪的時間也不同。256例患者隨訪3個月~1年的有64例(占25.00%);1~3年的有126例(占49.22%);3~5年的有66例(占25.78%)。所有患者的術后療效評價結果為:Ⅳ級209例(占81.64%),Ⅲ級36例(占14.06%),Ⅱ級11例(占4.30%)。256例患者中有6例注射后出現發熱癥狀(占2.34%),5例出現皮膚過敏癥狀(占1.95%)。
平陽霉素能與細胞DNA發生特殊性的結合引起DNA斷裂,干擾瘤細胞分裂與增殖,從而抑制細胞的代謝,使血管內皮細胞水腫、變形、增生,發生無菌性炎癥,導致血管收縮、管壁增厚,最后導致血管閉塞[3],使血管瘤的瘤腔迅速減少。另外,為避免過敏反應和腫脹,8mg平陽霉素內加入地塞米松5mg[1],在本研究256例患者中,僅有6例出現發熱癥狀,但持續1~2d后自行消退,無1例發生注射后破潰。動物實驗表明,平陽霉素注入腮腺區對腮腺和面神經均無損傷。在本研究256例患者中,經過1~2次或3~5次治療后,209例患者的病灶消除率大于75%(占81.64%);36例病灶消除率為51%~75%(占14.06%);11例深部靜脈畸形的病灶消除率為26%~50%(占4.30%)。在病灶局限后有利于行手術的翻瓣和電刀切除瘤體,直至病灶在肉眼下完全消除。
本研究的256例患者中,一般1次注射用藥量為2~8mg,總量為4~40mg,最小量為2mg,最大量為56mg,最大用量也未超過成人總量(240mg),所以用藥是安全的。這種方法治療靜脈畸形操作簡便,患者可以不住院,注射后痛苦小,不留瘢痕,不易發生壞死,符合美觀要求。因此平陽霉素是一種安全、可靠、療效明確的藥物。同時,整個治療過程操作方便、設備簡單、安全可靠[4]。
發熱反應是較常見的不良反應,本組病例中有6例(占2.34%)注射后出現發熱癥狀,體溫在37.5~38.9℃,一般持續1d后自行恢復正常,不需要特殊處理。文獻報道,使用平陽霉素有44%的患者可能出現發熱反應[5]。平陽霉素的發熱是由于它能激發機體內熱源的釋放,而體外實驗證明地塞米松與抑制內源性致熱源的釋放有關。注射后患者出現皮膚過敏癥狀5例(占1.95%),注射區角化增厚、組織纖維化在本組病例中有不同程度發生。有資料證明平陽霉素用到160mg以上,可能使肺纖維化。但由于本組病例最大注射量為56mg,遠遠小于160mg,隨訪未見肺纖維化和肺炎樣病變者。局部發生破潰者也未見發生。
靜脈畸形雖為良性病變,但它不能自行消退,隨著病變的緩慢進展,可破壞顏面或侵犯眼鼻、外耳道等重要結構,影響器官的形態、功能,有時并發出血、感染、潰瘍,并有大出血危險,所以應該早期積極治療。靜脈畸形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應根據部位、大小和流速進行選擇。口腔黏膜及淺表部位的畸形可選用ND:YAG激光、平陽霉素注射等療法;深部、局限、低回流型畸形,硬化劑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對大范圍靜脈畸形,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只能采用各階段治療和綜合治療。例如采用手術加硬化劑注射、激光和手術聯合治療等[6]。關于靜脈畸形的診治研究還需不斷進行探索,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1]趙福運.先天性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0,40(3):203-205.
[2]壽柏泉,楊震,孟昭業,等.平陽霉素治療口腔頜面部血管瘤450例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8,10(4):303.
[3]鄭英杰,李群,王寶珍.平陽霉素局部注射治療血管瘤及其并發癥的處理[J].北京口腔醫學,2005,6(2):59-60.
[4]賈玉林,張文峰,趙吉宏.平陽霉素、地塞米松聯合治療口腔頜面脈管畸形[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7,19(2):130-131.
[5]Nakayama B,Mat8uura H,Hasegawa Y,et a1.New reconstruc tion for total maxiUectomy defect with a fibula 0steocutaneolls freeflap[J].Br J Plast Surg,1994,47(4):247-249.
[6]張志愿.口腔頜面部脈管性疾病過去、現在和將來[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9,40(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