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芳,劉俊亮
(吉首大學 師范學院,湖南 吉首416000)
武陵山片區是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 個縣(市、區)在內的山地連片地區,國土總面積為17.18 萬平方公里。其中,71 個縣中有42 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3 個省級重點縣;有34 個自治地方縣,18 個自治縣。71 個縣共有1 376 個鄉鎮,其中民族鄉122 個,占8.9%;有23 032 個行政村,其中國家貧困村11 303 個。境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 個少數民族,片區內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8。武陵山片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特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居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解決本地區的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現狀,構建擁有自己特點、規律與操作性的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則顯得特別重要,鑒于此,本文提出構建“一推二建三創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嘗試解決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以促進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推二建三創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是基于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實際,結合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研究的成功實踐及理論體系而提出來的。該機制把握武陵山片區民族性、連片貧困性等特點,意圖通過政府推動、建立合格學校示范區、薄弱學校自救等一系列措施完善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體系。主要內容包括:一推即國家政府推動;二建即建立政社家校一體制——動態均衡網,建立合格學校示范區;三創新即創新資金保障機制,創新人才交流機制,創新區域聯動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一推二建三創新”機制解剖圖
縱觀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現狀,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積極地發揮國家政府的推動作用。武陵山片區因其民族性、連片貧困性等現狀,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國家政府的有力推動是根本。首先,政策上要有力倡導。教育要發展,政策為先。政策的出臺,一方面能有效地組織各級政府及教育相關人士積極地投身到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設中來;另一方面,隨著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喚醒當地人民的意識,讓人們意識到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現狀。其次,政府的法定責任要落實到位。責任決定目標,目標指引行動,法定責任的落實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的剛性保障。再次,政府要組織分享成功經驗。武陵山片區地跨湘鄂渝黔四省,跨地面積大,如果單靠學校之間的交流或民間力量遠遠不能解決問題。針對武陵山片區實際,在經驗交流方面,政府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可以通過定期召開片區內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討會或舉辦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系列報告等舉措來促進成功經驗的分享。
2.2.1 建立政社家校一體制——動態均衡網
文化人類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文化制衡論”,其本質是指:相關文化進入了一個互為依存的文化嵌合狀態,任何一方都將對方作為自身正常延續的外部環境,雙方都按自己的系統維系著本社會的運行,但同時又必須與對方相配合,誰也離不開誰,但不能容許對方在動作中出現損及自身運作的反作用。既要支持對方又要限制對方,從而達到一種耦合狀態[1]。政社家校一體制的提出正是借鑒了文化制衡論及系統理論的思想,把整個義務教育系統看成一個大背景,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等是這個大系統內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諸多因素(如圖2 所示)。

圖2 政社家校一體制—— 動態均衡網示意圖
從圖2 可知,建立政社家校一體制,重點是要系統性、整體性地看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所謂動態均衡網,就是在建立政社家校一體制的基礎上,把握政府、社會、學校、家庭之間的耦合動作,意識到真正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非是一種靜態的均衡,而是一種動態的、可操作的、可變化的均衡。在義務教育真正地達到均衡發展目標時,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始終形成一個穩定的系統,在系統內,各部分始終按照自己的規律與原則來維系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同時,各部分又互相作用,互相限制。當一部分力量(如學校)缺失或負重時,其他部分(如家庭、政府)會及時作出相應調整,以維系整個義務教育系統的均衡發展,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動態均衡網。
2.2.2 建立合格學校示范區
合格學校示范區的建立是基于武陵山片區大部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基本條件相同,但地域跨度較大,學區教研交流尚淺等現狀提出來的。筆者給“合格”定義為:在現有條件下,能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受教育機會,教育資源均等,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所謂合格學校示范區的建設,并不是要求建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級,而是在武陵山片區現有教學條件上,創立模范,選出典例,以帶動全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要建立合格學校示范區,首先應在片區內制定出相應的合格學校示范區標準(下文簡稱標準),標準應兼顧理想目標與現實條件,且具有高度的倡導性。其次,標準的實施應具有強制性,片區內所有學區應高度響應標準內容,努力向標準靠攏,爭做合格學校。再次,在標準出臺的同時,應制定相應的評估細則及獎勵措施,細則嚴格按照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理論體系的要求制定,對于那些帶頭教改,實現均衡發展的學校要給予鼓勵。同時,合格學校示范區應肩負起帶頭改革,帶頭創新的責任,積極交流、分享經驗,力爭帶動片區內其他學校均衡發展。這樣,通過合格學校示范區的建設,在武陵山片區便形成了一種讓部分學區先均衡發展起來,以帶動全片區共同走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2.3.1 創新資金保障機制
武陵山片區,由于大面積地區經濟比較落后,經費來源少,主要是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資助為輔的教育經費投入模式。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完善資金保障機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扎實的基礎決定長遠的發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勢必對非義務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因此關注義務教育,將有限的教育經費進行合理的分配,盡量保證義務教育經費的充足是十分必要的[2]。其次,應建立完善的社會資助體制。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的教育救助形式(如民間設立的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等)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3]。針對武陵山片區的社會資助并不少,形式也多種多樣,但缺乏有效的組織,很多資金并沒有用到實處的現狀,應建立完善的社會資助體制,合理管理資助資金,讓每一分錢用到實處。再次,應完善學校經費的開支計劃。解決經費短缺問題,保障充足的經費,不僅要拓寬經費的來源渠道,同時也應合理安排經費,完善經費預算,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2.3.2 創新人才交流機制
武陵山片區內各省市、各學校間存在著大量人才資源不均衡現象。首先,政府應極力推行人才交流機制制度化。讓人才交流成為一種強制性的行為,并嘗試性地與教師、行政人員的評優、評職稱等相聯系,制定相關的政策要求。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城鄉之間的交流。城鄉人才交流機制的建立能夠引導優質教育資源向相對薄弱的地區流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4]。再次,要建立相關的獎勵政策。武陵山片區大部分地區屬于農村地區,如何吸引優質人員深入農村地區教研、交流,強制性制度是重要的一面。但要真正提高相關人員的工作熱情,切實解決問題,還應建立一定的獎勵政策,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2.3.3 創新區域聯動機制
2011年,《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出臺,提出武陵山片區區域概念,可見武陵山片區已被作為一個系統性整體成為人們的研究對象。武陵山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聯動機制的建立涉及湘鄂渝黔四省的部分縣市,因此,機制的建立基于其跨省性、民族性、貧困性等特性,意圖構建一個行政、財政歸各省市所管轄,教學改革歸武陵山片區共同探討的聯動機制。此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拋開了行政、財政等敏感問題的干擾,另一方面,把整個武陵山片區的教學改革統籌規劃、管理,有利于資源最大利用化,共享化。
[1]羅康隆.文化人類學論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魏 真.關于構建我國義務教育資金預算績效體制的探討[C].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2006.
[3]朱利華.教育貧困與反教育貧困[J].學術研究,2006(5):121 -124.
[4]龐麗娟.建立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機制的政策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9(12):46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