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竹君
(湖南科技學院 電子工程系,湖南 永州425199)
大學物理課程是大學理科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對于大一大二學生來說,基礎課程不僅僅是為所學專業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科學素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STS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三者的簡稱,它們之間彼此聯系又相互影響[1]。科學指導技術,技術服務社會,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再次不斷創新和完善科學,同時科技又是一把雙刃劍,科技最終受惠于社會,而高科技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就是STS 教育[2]。大學物理是關于自然界最基本形態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物質的結構和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的運動規律,是其它自然學科的基礎,自然界的一切運動都可歸結為物理學的研究范疇。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技術已被應用到了所有的自然科學領域[3]。把STS 教育融會貫通到大學物理教學之中,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是科學教育回歸自然的體現。
本教學團隊在2006 ~2009年間探究過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滲透STS 教育的策略和實施步驟,并進行了實踐研究[1],但主要涉及的是師范類非物理專業如數學教育專業、化學教育專業等,這些專業的學生的特點是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思維敏捷,推理能力較強,是未來的初高中教師。實踐研究的內容是大學物理(下冊)中的電磁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按照實施計劃,我們在電子工程系2013 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 個班再一次進行了實踐研究,內容是大學物理(上冊)的力學和熱力學部分。在實施實踐教學之前和之后對學生進行試卷測試,試卷分別叫前測試卷和后測試卷,每卷均為20 道題,總分100 分。2 個班共89 人,89 份前測試卷全部收回,后測試卷89 份回收86 份。前、后測試卷主要調查學生對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關系和相互影響的認識以及科學意識、科學態度、科學興趣、科學價值觀等的變化。從統計結果來看,由前測試卷中學生對STS 知識了解過少,甚至沒聽說過,到后測試卷中了解了STS 的內涵這就是一個進步。學生們普遍意識到環境對人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對后測試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電站,有20%的學生表示反對,比2009年的問卷偏高(原來是12%),估計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陰影。與2009年的師范專業學生相比,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嚴謹性不如師范生,數學基礎較差,但動手能力更強,做實驗時更易入手,對科技的領悟力更快,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之間的影響更關注。值得欣慰的是,兩屆學生后測試卷中對學習物理的興趣都提高了10 個百分點。
我們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內容的理論性更強,哪些內容更與實踐相關,哪些內容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能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滲透,然后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最后按計劃實施教學,在教學中滲透STS 教育。
我們以《大學物理》(匡樂滿主編,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第一冊為例,主要內容是力學和熱力學。根據非物理專業《大學物理教學大綱》,經過仔細閱讀和討論得出了基于STS 教育的大學物理教學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STS 教育的大學物理教學內容
找出大學物理教學與STS 教育內容滲透的結合點后,我們制訂出了教學計劃[4]。除在常規教學中滲透STS教育外,還舉辦專題講座,成立科技創新小組,開放實驗室,撰寫調查報告、問題探究報告等,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實踐效果。
我們首先給學生進行了一次STS 教育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STS 教育及信息高速公路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客觀分析“信息高速公路”帶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社會經濟影響,即“信息高速公路”不僅將深刻改變社會經濟形態和結構,而且將永久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的方式[5],但它也可能帶來許多明顯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社會變得更加脆弱、道德滄喪、人的行為異化、隱私權進一步受到嚴重侵害等。如美國“棱鏡門”事件,“人肉搜索”,各種電信和網絡詐騙。
根據表1 中基于STS 教育的大學物理教學內容,我們在常規教學中根據具體內容章節滲透STS 教育,包括理論、實驗和習題,貫穿整個學期;重視實驗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補充新的科技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比如講第一章離心運動時,描述其利與弊。聯系網絡、媒體上報道江西省兩女童被洗衣機絞死事件,告誡學生一定要正確、小心用電,使用洗衣機后拔斷電源線。第三章狹義相對論中,STS 內容有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故事、宇宙的奧秘(宇宙速度和膨脹宇宙)、月球探測等,并且結合我國月球車玉兔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這一重大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科技探究能力。
我們將“楊氏模量的測量”實驗實行開放教學,因為楊氏模量測量儀用到了光杠桿放大原理,還要用望遠鏡觀看平面鏡內反射的標尺像,趣味性比較強。此時力學實驗室對全校所有學生開放,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同時,針對“轉動慣量的測量”實驗,我們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器材,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測量,最后寫出誤差比對實驗報告。
以寢室為單位成立興趣小組,收集各種科技信息,每兩周匯總一次。一學期來,大家收集到很多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動態,比如有:比特幣、智能手表、谷歌眼鏡、旋轉磁場直流電動機、可穿戴設備、云服務、手機桌面軟件、特斯拉汽車公司推出的TeslaModelS 純電動汽車、蘋果兩款最新的iPhone 手機,iPhone 5s 和iPhone 5c。“狗幣”(Dogecoin)是一種更奇葩的虛擬貨幣、無人機投遞(Prime Air)等等。
調整教學計劃,選定了2 個題目給學生探究,一個是“在車上體驗力和運動”,選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汽車都行,發現力學和動力學原理。另一個把講座“解讀人體的能量來源及其轉化”改為問題探究,人為什么要吃飯?冬天為何要烤火取暖?胖子和瘦子是怎么來的?并要求寫出研究報告。
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了解科技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影響,是STS 教育的精髓所在。我們給出“物理污染知多少”課題,要求學生調查周圍環境中的物理污染,遠的如某居民區污染調查,某工廠污染調查;近的如校園污染調查,某棟學生宿舍樓污染調查。可以采取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資料查找等形式進行,寫出調查及整治報告。從撰寫的調查報告看,學生們通過這次調查,對“物理污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知道物理污染包括噪聲污染、振動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熱污染和光污染,了解了這些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學到了很多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知識,并明確表示“減少物理污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后會更關注自己所處的環境。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基于STS 教育的大學物理教學與傳統的大學物理教學相比,在教學內容上,更注重物理學知識與其它學科以及技術、社會的內在聯系;在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上,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時間和教室;在課堂教學形式上,不再是“填鴨式”教學,而是以討論課、研究課為主;教學的方式和方法由單一性轉為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的主體由教師轉為學生,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強好奇心和興趣,學生的創造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實施基于STS 的物理教育可以成功地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培養具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新型高素質人才,以填補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鴻溝。
實施基于STS 教育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和障礙是:實施STS 教育之后,物理教學的容量加大了,這需要教師在課下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搜集資料和備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也要系部領導重視,可適當增加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教學評價也要多樣化,不再局限卷面評價和實驗評價,而要把小論文、小制作、調查報告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實現評價多元化。
目前,我國的STS 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滲透STS 教育的實踐還處于初步階段,尚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例如有關STS 教育內容的選取、難度的把握、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度、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改進、成果的評定、問卷調查的有效性分析等。
[1]付三玲,郭 衛,劉書華,等.STS 教育思想應用于物理教育的探討[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4(6):8-9.
[2]歐陽虹.理科教學中滲透STS 教育思想的探討[J].棗莊學院學報,2000(5):74 -75.
[3]匡樂滿.大學物理(第一冊)[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3.
[4]方麗梅.關于“STS 教育”滲透到大學物理教育中的思考[D].重慶:四川師范大學,2004.
[5]顧月海.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開展STS 教育初探[J].安徽冶金職業學院學報,2005(3):84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