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杰
(內蒙古通遼市醫院,028000)
復元活血湯一方,出自醫學發明,藥物組成為:柴胡、當歸、天花粉、炮穿山甲、紅花、桃仁、大黃、甘草。該方為血瘀而設,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絡之作用,多運用于跌仆損傷、胸肋脹痛、大便困難等諸癥。
方義簡述:方用當歸、穿山甲、桃仁、紅花等血分藥,相得益彰,活血祛瘀,穿山甲尤能通經活絡。大黃一藥,不但能蕩滌凝瘀敗血,增強前四味藥的活血祛瘀作用,并能寬中降氣、通便行滯,以使上下通暢,有利于瘀積解除。至于柴胡,主要是取疏肝通絡,以治胸肋脹痛;天花粉潤燥散血,甘草緩急,調和諸藥。各藥配合,使血活瘀祛,上下通暢,則胸脹痛諸癥悉除。
該方藥性平和,無任何副作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療效顯著,舉例如下。
例1.患者,女性,24歲,1985年8月3日初診。右側胸痛1月余,雖經服藥治療,癥狀仍未得到緩解。來我院內科就診。于查體中發現:右三、四肋近胸骨柄部位有隆起,壓痛明顯。其他未見異常。診斷為肋軟骨炎,經服西藥治療效果仍不明顯,故到中醫科就診。診斷為胸痹,血瘀型。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治之。柴胡15g,天花粉20g,當歸20g,甲珠10g,紅花15g,陳皮15g,乳香10g,香附15g,茯苓20g,生甘草10g。進藥4劑痛減,8劑癥狀消失,而獲臨床治愈,又進4劑,以鞏固療效。
按:該患者為勞累傷氣,氣傷則運行不暢,氣滯則血瘀,故胸肋作痛,即為《黃帝內經》說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痛則不通,不通則痛之意。但是本例在其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又加入行氣藥,加強其活血化瘀及疏肝之作用。
例2.患者,男性,26歲。就診日期:1986年春。右足疼痛3個月余,其足大趾稍有腫脹,色暗,經某醫院診斷為脈管炎。右足及踝關節皆有紅腫作痛,不能行走,其人體壯,素無他疾,苔黃,脈弦勁有力。診為癰瘍,屬瘀熱型。以復元活血湯加減治之:柴胡15g,天花粉20g,當歸20g,甲珠10g,桃仁10g,紅花15g,大黃10g,牛膝20g,乳香10g,紫花地丁30g,大黃30g,黃柏15g,黃芩20g,赤芍20g,牡丹皮10g,白芷、通草各15g。服藥20余劑,其病獲愈。
按:癰瘍形成原因,多為火毒內蘊臟腑,陰不能制火而發,亦有感受寒濕毒邪,營衛不調,氣血凝滯而成。但其癥候有陰陽之分,寒濕盛的,宜溫經通絡祛寒;火毒盛的,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本例其證屬陽,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又加入清熱解毒之品,使瘀血得通,火毒得散,其病自愈。
例3.患者,女性,29歲。就診日期:2000年10月21日。產后1個月余,突然兩側乳房上方腫脹作痛,其腫塊如雞卵之大小,按之較硬而痛,皮膚稍紅,伴有口干、大便干燥之癥,舌微紅無苔,脈沉弦。診為乳癰。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治之:當歸20g,天花粉20g,柴胡15g,甲珠10g,紅花10g,大黃5g,紫花地丁20g。進藥2劑疼痛明顯減輕。6劑后腫塊明顯縮小,10劑而獲痊愈。
按:本證屬于陽熱實之證,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在活血化瘀之復元活血湯的基礎上增加清熱解毒散結之品,故其病速愈。
例4.患者,男性。就診日期:2001年春。平素四肢關節疼痛,但不甚。近1個月余加重,尤以下肢較為顯著,其他無異常之癥。苔薄白,脈弦。診為痹證,屬風寒型。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治之:當歸20g,甲珠10g,紅花15g,桃仁、柴胡15g,牛膝10g,大黃15g,防風15g,白芷15g,黃芪20g,桂枝10g,獨活15g。服藥20余劑,其病獲得臨床治愈。
按:痹證有風寒濕熱諸癥,在臨床上每一型單獨發病雖有而較少,多為合邪為病,風必兼寒,寒也兼風,寒邪兼濕等相雜為患。本癥屬風寒型,《黃帝內經》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在活血方劑中加入祛風藥而治痹,終獲痊愈。
綜上所述,雖都以復元活血湯為基礎方劑進行治療,但由于病癥不同,藥物加減各異。氣滯血瘀的加行氣藥,癰疽屬陽熱型的加清熱解毒藥,風寒痹證加祛風燥濕之味,隨癥施治,靈活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