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要剛 劉 巖 張 宇
(1.內蒙古民族大學醫學院2010級臨床1班,通遼028000 2.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張宇醫師,醫學碩士,現就職于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疼痛科(內蒙古民族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擅長正骨療法,學識淵博,中西皆通,深刻領會中醫正骨的內涵。張宇目前從事骨傷及疼痛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講課語言風趣幽默,聲情并茂,時而妙語連珠,時而語驚四座,博得陣陣掌聲。張宇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習文練武,在書法、武術等方面亦有頗深造詣,并從中汲取其哲學思維融入中醫骨傷診療。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涉獵多個學科可開闊思維。現將其書法、武術、哲學思維拓展到正骨診療之心得整理如下。
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中的瑰麗奇葩。古代醫學傳播主要靠毛筆撰寫的醫學文書。張宇認為,為醫者應練習書法。書法看似簡單,在素白紙面揮以黑白線條,但其蘊含的規律和正骨相似,初起堅持不懈地多練,掌握到一定的水平,繼之融會貫通,勇敢創新,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1]。善用刀者,力在刀尖;善舞桿者,神在桿頭;善用筆者,力注筆尖;善正骨者,力在指間。天下萬物,其理相通,書法中的永字八法和正骨八法亦然。張宇認為,習書法者以“得心應手”為目的,而正骨以“手摸心會”為要,達到一種“觀其全身,知其病變,預其發展,一旦施治,手隨心轉,巧力出焉”[2]。
古代醫武不分家,醫者習武可以增強體魄,調整心態,培養耐力和爆發力以及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正如應有榮先生在《天臺山道教功夫訓練與正骨手法》中提到的功法可以提高手法的療效,特別是在閉合骨傷復位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3,4]。深厚的功力對復位手法的技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深厚的功力可以提高手法治療的滲透性,進而提高手法治療的效果,節約醫療資源。張師通過多年習練易筋經,在修煉的同時體悟深含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使行、意、氣相結合,以便達到自身與內心的平衡以及自身與自身、自身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進而來更好地判斷、診治骨傷疾病。
任何一門技術的發展與實施,很多時候受哲學思維的影響,無論是傳統醫學還是現代醫學。中醫骨傷科診療存在很高的哲學理念。張宇自幼熟讀《孫子兵法》,并且運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哲學方法來探討中醫正骨的臨床診療,將其實戰融入骨傷診療,深感正骨手法運用及配合合理、恰到好處,可以達到減輕骨傷患者痛苦,使閉合骨折盡最大可能免于手術治療。張宇認為哲學是醫生一生行醫的必修課,很多時候可見普通醫師之間談論的話題往往是臨床醫學,高級醫師之間談論的話題往往是前沿醫學,特級醫師之間談論的話題往往是醫學哲學[5,6]。所以診療技巧、方法的思維應上升到哲學高度。
文以載道,良醫者,亦應有好的書寫功底,一個好醫生即是一個好作家。一個好醫生通過自己的智慧、經驗和方法為病人解除身心的疾病。很多正骨名家其手法、診療技巧有很多情況無法傳承,原因是無以言表,正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者“在心已了,嘴下難言”[7],使很多學習者無法獲得精髓。如何使用語言將正骨療術的技巧、經驗、方法記錄整理并且傳播,是一個好醫生一直追求的夢想。骨傷科醫師不但要通過寫論文、搞科研,還要通過出版圖書及著作供后來人學習使用。所以正骨醫師保持精湛醫術、高尚醫德的同時,還要在臨床、教學、科研中修煉必不可少的好的言語表達功底及繪圖技藝[8]。
[1]張宇,王曉冰 .翰墨書法與正骨手法[J].甘肅中醫,2009,22(1):62.
[2]何英凱,張宇 .永字八法與正骨八法[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12):74.
[3]張宇,李永強 .中醫正骨醫生的另類[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7):66.
[4]李永強,張宇 .傷科名家之功夫對其醫術的影響[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3):10-11.
[5]何英凱,張宇 .正骨手法之人文文化文章賞析[J].中外醫療,2011,3:181.
[6]張宇,李永強 .李永強骨傷科學術思想撮要[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10):9-10.
[7]張宇.《中醫骨傷練功術》讀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9):71.
[8]趙輝,張宇 .正骨醫生應掌握繪圖技藝[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