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1,2.銀川市中醫醫院糖尿病科,寧夏 銀川 750001
回族醫學系阿拉伯伊斯蘭醫學,是中世紀隨著中亞、西亞穆斯林大批遷徙傳入中國,在與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交融、結合過程中形成,它汲取了古代東西方兩大醫學文化遺產,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完整的、獨特的、古老而新生的民族醫學。回族醫學認為疾病的產生是機體各種生理關系動態失衡紊亂所致,主要由“先天的污染”,即隱潛的致病因素存在,加之“后天的污染”即因外界的刺激與干擾,使致病因素顯現,導致人體四液的配合關系發生紊亂所致,治療中根據“冷、熱、干、濕”四秉性學說、“秉性衰敗”理論以及四液與臟腑的關系來指導用藥,以恢復四液之間的平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發病機理并無統一的致病學說。回族醫學對糖尿病有著獨特的認識,并有著豐富的文獻記載,本人通過對回醫理論的學習和總結,發現“四液學說”可以促進了我們對DPN病因病機有新的認識,也可為進一步全面認識DPN發病機理奠定基礎。
四液即白液質、黃液質、紅液質、黑液質,四性又稱四素,即冷、熱、干、濕,二者協同,調控人體的正常溫度,抵御內外環境的各種干擾和刺激,有助于保持機體的正常生化代謝[1]。
白液質,由營養物質產生,遍布全身,在體合腺體、脂肪,性寒、偏濕。能防止紅、黃液質過剩,有疏通、稀釋體液作用,并防止體液瘀滯。當機體失血過多,尿液、汗液流失過多時能進入血液補充體液,并能排泄廢物。異常時表現為陽虛、氣滯,易化濕。當四性中“冷素”凝滯時,會導致濕液代謝延緩,身體失于溫煦,則機體動力下降,臟腑衰敗。
黃液質,淡黃稍濁,性熱、偏干,在體合肌肉,形成于肝臟,聚于膽囊,參與消化。能加快體內廢物排泄,分解毒素,促進血液中紅、白、黑液質不斷運動,振奮精神、增強機體功能。異常時氣滯、陰虛,易化火,表現出消瘦,煩躁易怒等癥狀。而四性中的“熱素”易動,會加速濕液代謝、迫血耗精、體液滯留,導致經絡不通,精微營養物質不能疏散至相應部位,不通則痛。
紅液質,濁中稍清,性濕、偏熱,在體合肌肉筋骨、皮毛,分布于骨髓、肝臟。能補充消耗的能量,維持人體溫度,緩解疲勞,并把人體其他體液傳送至相應的部位。與肺中新鮮的空氣結合,傳送至人體各部位,并把生化運動中產生的廢物與濁氣通過腎、膀胱、皮膚汗腺排出體外。異常時出現肢冷拘急、肌肉縮引、精神疲憊,最終導致氣血兩虛。當“濕素”異常泛濫時,則壅阻氣道、體液瘀滯,筋脈、肌膚失養,則肌膚麻木,甚者出現黃疸。
黑液質,酸、苦、澀而濁,性干、偏寒,位于脾臟且助消化。能保持器官形體及重量,限制黃、白液過剩,使各液循其道而行,保存營養物質,為骨髓、軟組織、筋脈等干寒器官輸送營養。異常時出現肌肉粗糙,精神萎靡,且易聚結,黑夜質異常時病程長且難愈,最終導致血瘀、陽虛。若四性中“干素”異常收斂時,耗損濕液,則生化異常、濕液代謝障礙、體液枯涸,則筋脈肌肉失去濡養,甚者肌肉廢萎不用。
臟腑之精,既為四大液質生成的基礎,又是四大液質體液運行的動力;四大液質既是臟腑之精的物質基礎,又是生命營養物質的載體,所以四液、五臟無論在生理、病理上都是相互聯系、資生、影響的。四大液質體液成于先天,而后天主要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脾胃運化臟腑精氣而補充。氣化生水,水中渾濁積而成土,續化黑液質,水溶土出,結聚成脾,故脾定位于黑液質,支配器官為腦,被支配器官為神經。同時黑液質中“剛”者成石化金,而白液質生成,結聚于肺,故肺定位于白液質,支配器官為腎,被支配器官為膀胱;黑液質之中的“柔”者,生木而紅液質生成,結聚為肝,故肝定位于紅液質,支配器官為心包,被支配器官為骨髓;此后木生火出,黃液質繼而化成,結聚為膽,故膽定位于黃液質,支配器官為胃,被支配器官為大小腸[2]。可見四液與臟腑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四液紊亂勢必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甚至導致臟腑功能的失常,是疾病顯現的病理基礎,亦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情發展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四肢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明顯。回醫學認為糖尿病發病機理是“脂胰相煎、泛濫四溢”[3],這里是指“四液”功能失常,不能循其道而行而泛濫四溢,發展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為病程日久四液質功能嚴重紊亂、失衡而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可因先天存在潛隱病因,或因后天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外界因素不斷干擾、刺激而顯現。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屬秉性熱者且伴黃液質失衡,為DPN發生的基礎,黃液質功能失常易化火傷陰,體內廢物代謝異常,毒素積
累,筋脈瘀滯不通,而致氣滯陰虛,四肢筋脈、肌肉失于濡養。加之紅液質功能失常不能將其他正常體液輸送至相應部位,使得機體失去濡養,氣血生化不足,而致氣血兩虛、形體消瘦、肌膚粗糙,且不能補充人體所需能量和維持人體溫度;廢物不能排出體外,濁毒瘀滯,日久氣滯血瘀,則經脈閉阻不能正常輸布四液,肌肉失去濡養;生化不足氣血兩虛,濡養四肢筋脈、肌肉的精微物質更加缺乏,久之四肢周圍神經亦缺血、缺氧逐漸發生病理改變,以四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等為臨床表現。更因紅液質性濕,濕素異常泛濫,則壅阻氣道,體液瘀滯,導致肌膚麻木,甚者出現黃疸。黃、紅液失常日久,當白液質不再能制約黃、紅液質時,耗液傷陰,陰虛加重,陰虛日久損及陽,則腰膝酸軟、四肢發涼、肌肉萎縮、皮膚干癟。黑液質控制其他三液循其道而行,當黑液質不能再制約三液時,黑液質功能亦發生紊亂,使體液易聚結,不能使其他三液各行其道,司其職;脾臟定位于黑液質,助消化,異常時則脾的功能紊亂,運化失常,不能布散津液,加之紅液質失常機體溫度下降“冷素”易凝聚,致使氣滯、血瘀、陽虛加劇,則表現出肢冷拘急、肌肉縮引、肌膚麻木、疼痛、精神疲憊、肌肉粗糙、精神萎靡,脈沉細無力等癥狀。
可見糖尿病病程日久四液質失衡、臟腑功能紊亂最終導致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出現四肢麻木、發涼、疼痛、感覺異常等癥狀。近年來,回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已應用于臨床,如運用回醫藥理論和回回藥方中的“勻氣散”加減熏洗治療DPN,并取得良好的療效[4]。再如回醫藥水浴手足法治療DPN,通過促進血液循環,營養病變神經來增加神經傳導速度,有效率為63.9%[5]。
綜上所述,四液為血肉精氣之本,糖尿病患者病程日久,四液比例失調、盛衰變異,稟賦衰敗進而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四液與四性發生異常或致病因素刺激持久,四性沖動增強,寒熱或干濕調節失衡,又得不到自身良好的代償,就會破壞機體的適應性反應,發生病理變化而患病。這均與人體“冷、熱、干、濕”四秉性的衰敗和四大體液的“濃、粘、凝、聚”等生化反應密切相關。
回族醫學具有完整的病因病機理論,并且在《回回藥方》、《瑞竹堂經驗方》中已有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驗方,應用回醫四液學說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機理值得進一步研究,回族醫藥學作為中華名族醫藥的一部分,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整理、學習與繼承,豐富中華醫藥學寶庫,并與現代醫學結合,以發揮民族醫藥的優勢。而如何將“四液學說”等回醫藥理論結合祖國醫學,更好的應用于臨床,指導實踐,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目標。
[1] 牛陽.《<回回藥方>研究》[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0:73-86.
[2] 單于德.《回族醫學奧義》[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101-104.
[3] 哈吉穆薩·黃寶棟,黃卉.回醫論糖尿病[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15(9):70-73.
[4] 宋靚,黨毓起.勻氣散加味合針刺治療脾腎兩虛夾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4,36(2):127-129.
[5] 胡旭珍,高慧萍.回藥水浴手足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6):64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