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我國醫藥對海蜇的應用歷史悠久,在《本草綱目》中將其列于鱗部無鱗魚類。中醫認為海蜇有化痰的功效,中醫古代文獻中所用別名有水母、海蛇、樗蒲魚、蠟、白皮子等。本文通過中醫文獻研究和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對比,以期對海蜇化痰機理的現代解讀有一定的幫助。
1.1 中藥海蜇的性味功效 關于海蜇性味功效,許多古今醫家皆有論述。《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蜇“味咸澀,性溫,消痰行積,止帶祛風”。《著園醫話》稱其“宣氣化瘀,消痰行食而不傷正氣”,可用于治療哮喘、胸痞、腹痛、癥瘕、脹滿、便秘、滯下、疳黃等病。《醫林篡要》中記載水母可“補心益肺,滋陰化痰,去結核,行濕邪,止咳除煩”。《歸硯錄 》謂:“海蛇 (海蟄),妙藥也。宣氣化癬,消炎行食而不傷正氣”。羅元愷認為海蜇“性味咸平,入肝、腎經。功能清熱、化痰、消積、潤腸。可治痰熱喘嗽,痞積脹滿,大便燥結,淋巴結腫,并可降血壓”[1]。
1.2 海蜇相關化痰方劑及臨床運用 以海蜇作為主藥的方劑多具有消痰除痞、軟堅散結等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傳統名方“雪羹湯”。
“雪羹湯”出自《絳雪園古方選注》,書中記載:“大荸薺四個、海蜇(漂去石灰礬性)一兩,上二味,水二盅,煎八分服。羹,食物之味調和也;雪,喻其淡而無奇,有清涼內沁之妙。荸薺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凡肝經熱厥,少腹攻沖作痛,諸藥不效者,用以泄熱止痛,捷如影響。”關于“雪羹湯”消痞化積的功效,在《古方匯精》、《文堂集驗方》、《得配本草》等多本書中皆有論述。王世雄在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海蜇能清熱消痰、行瘀化積治癥瘕、痞脹。
直至現代,海蜇與荸薺配伍運用的方法又有新的用途。有臨床工作者建議:陰虛痰熱、大便燥結以及患有各期高血壓的病人,若能長期服用“雪羹湯”,將會收到顯著的療效。王敏惠將雪羹湯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對比應用于臨床高血壓患者,發現雪羹湯有效率更高,并無明顯不良反應[2]。吳謙將雪羹湯用于治療便秘、小兒食滯和痢疾,并取得顯著療效[3]。孟仲法在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痰多、干咳無痰、咽燥喉痛病癥、頸部慢性淋巴結炎及甲狀腺腺瘤、高血壓并發青光眼、胃熱脘痛、津涸便閉等病癥時,常輔以雪羹湯。
此外,用海蟄配以牡蠣、荸薺,還可用于催乳及治療哮喘、頸淋巴結結核、大便燥結、關節炎等癥。用海蟄、糯米、糖加水煮成粥食用,治療大便干結和高血壓。將冰糖、蜂蜜、海蜇皮拌勻,上鍋蒸熟,可用于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婦女血崩癥患者,將海蟄用白糖淹泡后帶汁服用,或取海蟄腹面的黑膜,加糖適量煎服,均可得到很好效果。
1.3 海蜇化痰功效的中醫理論分析 從中醫古今文獻來看,海蜇的藥用功效主要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消腫散結。海蜇可內服,也可外用。內服,用于治療陰虛痰熱病證;外用,可以治療丹毒、燙傷等。
從其治療的哮喘、胸痞、腹痛、癥瘕、痞塊、脹滿、便秘、滯下、疳黃、無名腫毒、流火、頭風、淋巴結腫、單純性甲狀腺腫等病證來分析,其中大部分病證皆具有痰證的特點。例如脾胃運化失常,痰濁阻滯氣機,可出現痞滿、胸腹脹痛;痰濁犯肺可以出現哮喘、咳嗽;痰氣走竄可以出現流火、頭風、關節痛;痰停局部可形成癥瘕、痞塊、無名腫毒、淋巴結腫、甲狀腺腫等多種病證。海蜇能治療上述病證,說明它具有化痰散結的功效。
2.1 海蜇的生物學特性及食用價值 海蜇隸屬于腔腸動物門,其主要的特征是在觸手等部位分布有大量刺胞, 因此又稱刺胞動物。海蜇刺胞內含有大量毒液,其成分復雜,主要是蛋白質、多肽和有毒的酶類。其酶類可產生溶血、心血管毒性、神經毒性、肌肉毒性、皮膚壞死、抗氧化活性等作用。其多肽成分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 通透性增加, 局部皮膚充血水腫, 出血壞死。
海蜇可新鮮食用,或加工后制為干品。海蜇的傘部稱為海蜇皮,口腕部也稱為海蜇頭。海蜇皮是富有營養價值的食品,含有較高的蛋白質、鈣、磷、 碘、鐵等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除了這兩部分外,海蜇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生殖腺,俗稱(海蜇花),在加工過程中一般被扔掉,但在部分沿海地區,也有將其加工成(蜇米)食用的,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4]。
2.2 海蟄的化學成分及功效 海蜇含有蛋白質、脂肪、糖 、硫胺素、核黃素、鈣、鐵、碘等成分。除了水分和無機鹽,海蜇內含量最高的就是蛋白質。劉希光[5]等對海蟄3個部位( 傘部、口腕部和生殖腺) 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3個部位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都是谷氨酸,占總氨基酸的 13.73% ~ 14.45%;其它幾種含量較高的氨基酸分別為天門冬氨酸、甘氨酸和胱氨酸。谷氨酸易與血氨形成谷酰氨,能解除代謝過程中氨的毒害作用,預防和治療肝昏迷。腦組織只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其它氨基酸,故谷氨酸可作為腦組織的能量物質,用于治療腦震蕩或神經損傷、癲癇,對弱智兒童也有一定療效。天門冬氨酸在中醫中有鎮咳、祛痰功效[6];西醫臨床用于治療心臟病,肝臟病,高血壓癥,同時具有防止和恢復疲勞的作用。而甘氨酸作為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常用于治療癡狂性抑郁癥、極度活躍癥等。胱氨酸有促進機體細胞氧化和還原機能,增加白血球和阻止病原菌發育等作用。主要用于各種脫發癥,也用于痢疾、傷寒、流感等急性傳染病、氣喘、神經痛、濕疹以及各種中毒疾患等,并有維持蛋白質構型的作用[7]。海蜇中胱氨酸含量很高,在傘部、口腕部和生殖腺3個部位中的干質量比分別是16.7mg/g, 17.4mg/g和18.8mg/g,這在其它海產品中是不多見的。海蜇中胱氨酸含量較高可能與其藥理活性有一定的關系。另外,海蜇中含硫氨基酸的含量遠大于人體氨基酸標準模式譜。據報道,含硫氨基酸在人體代謝中有助于膽酸和膽堿的生成,膽堿是一種抗脂肪肝的物質,在肝臟中毒時,起保護作用。缺乏含硫氨基酸可影響人體氮平衡,易產生脂肪肝[8]。因此,海蜇可作為含硫氨基酸缺乏時的營養補充。通過劉希光的研究,我們發現海蜇 3個部位中氨基酸種類齊全,含量豐富,配比較為合理,其必需氨基酸的構成與人體所需氨基酸的組成比較接近,具有較高的營養和保健價值。
目前,研究者們還進一步研究了海蜇的脂肪、糖類的組成和功效。劉希光等[9]利用GC-MS技術測定海蜇的脂肪酸組成。發現海蜇含有30多種脂肪酸,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36.2%~38.7%之間,并且首次檢測到了二十四碳多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多種藥理功效:利于保持細胞膜的相對流動性,以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膽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膽固醇;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金曉石等[10]經過多酶水解,得到海蜇糖胺聚糖粗制品,并通過高血脂小鼠實驗,發現海蜇糖胺聚糖粗制品具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在林志明[11]的實驗中也得到了同樣結果,其從海蜇中提取出的氨基多糖粗品具有較好的降血脂作用。
2.3 海蜇的現代醫學研究和運用 有藥理研究證明:將海蜇頭煎液用于動物試驗,具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減弱心肌收縮力的功效,呈現出乙酰膽堿樣的作用。海蟄刺胞中含有蛋白質、多肽、酶類,也含有四氨鉻物、組織胺、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12]。蘇秀榕等研究發現海蜇刺胞素具有較強的降血壓作用,其降壓速度快,作用時間較長[13]。
丁進鋒[14]用經酶解得到海蜇膠原蛋白肽影響小鼠血脂時,發現其具有輔助減低血脂水平和增強抗氧化功能的作用。張令達[15]在研究多種膳食因素對不同年齡大鼠血脂、酶活性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時,證實海哲皮與墨魚粉、香菇粉、黃豆粉、VA、VE、VB6、VC、微量元素硒等聯合作用,能抑制膽固醇的升高。
多倫多醫院的研究人員認為:海蟄可用于基因治療。他們已將海蟄基因引入用于進行基因療法的逆轉病毒載體內。海蟄基因能使載體攜帶1種以上的基因, 并產生一種綠色熒光蛋白, 在載體運輸過程中能起到信號燈的作用[16]。國外還有研究報道水母的膠原質有治療關節炎的作用[17]。
通過中醫記載和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對比可以發現:中醫所說海蜇的化痰作用,與海蜇所含的氨基酸、碘、鐵、多肽、酶類等物質的生物學效應有關。中醫的化痰代表藥物海藻、昆布都是含碘豐富的物質,所以海蜇中的碘也可能是化痰的一種有效成分。中醫記載的海蜇治療腹痛、癥瘕、痞塊、脹滿、便秘等消化道疾病的化痰消痞功效,可能與其所含酶類、多肽等對消化道功能的促進作用,以及天門冬氨酸對膽汁分泌障礙的改善作用相關。現代研究中認為海蜇所含天冬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等氨基酸可以防治咳痰、哮喘、濕疹、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而中醫臨床辨證則認為這些病證多與痰濁或痰瘀等病機相關。總之,通過中醫文獻記載與海蜇現代研究的對比,為研究中醫關于海蜇化痰功效的實證機制找到了一些線索。但是人們對海蜇的藥用和食用價值研究還比較有限,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海蜇多糖的組成、含量及其藥理功能因子;海蜇豐富的藥用功能與藥用有效成分之間的關系;海蜇蛋白質、生物多糖的生物消化與生物效價之間的關系等。
[1]羅元愷.食用動物和藥膳[J]新中醫.1996.5.
[2]王敏惠.中國營養學會第八屆臨床營養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1.9:18-22
[3]吳謙.雪羹湯臨床應用舉隅[J].實用中醫藥雜志.1998,4:23-24.
[4]劉保家,李素梅,柳東,等.食品加工技術工藝和配方大全(中)[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8. 333.
[5]劉希光,于華華,劉松,等. 海蜇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組成和含量分析[J].海洋科學.2007,31(2):9-12.
[6]鐘惠民,袁瑾,辛寶玲,等.黃山藥中氨基酸及營養成分[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2002, 24(4) : 15-16
[7]李良鑄,由永金,盧盛華.生化制藥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 37 -38 .
[8]江枝和,翁伯琦,林勇.長根菇中蛋白質的營養評價[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 03,30:439-441.
[9]劉希光,于華華,趙增芹.海蜇不同部位脂肪酸的組成研究[J].分析化學研究簡報,2004,32(12):1635-1638.
[10]金曉石,吳紅棉,鐘敏,等.海蜇糖胺聚糖提取、純化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J]. 中國海洋藥物雜志,2007,26(4):41-44.
[11]林志明.毛蚶氨基多糖降血脂活性的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05.
[12]Rottono G,Guaman L,Parovel E,et a1.Purification andproperties of a cytoxic toxin in the jellynsh Caryodea Marsypilis[J].Toxicon,1995,33(3):3 15.
[13]蘇秀榕,楊春,陳財利,等.海蜇刺胞素降血壓活性的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08,8(3):42-45.
[14]丁進鋒,蘇秀榕,李妍妍,等.海蜇膠原蛋白肽的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2,24:362-365.
[15]張令達,馮建高,夏惠芬,等.多種膳食因素對不同年齡大鼠血脂、酶活性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學報,1997,16(4):197-199.
[16]李海燕.海洋生物用于輔助療法[J].國外醫學情報,1998,7,51.
[17]Y-H P H,LEONG F M,RUDLOE J.Jellyfish as food[J].Hydrobiologia,2001,45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