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學院中醫藥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宮頸癌僅次于乳腺癌,為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報道,在全世界范圍內,其每年新發病例約50萬例,發展中國家占80%,而我國高達28. 8%,約13萬多[1],發病年齡以40~50歲為多,60~70歲又有一個高峰出現。該趨勢嚴重地威脅女性身體及心理健康,正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以及醫學界深入探討的重中之重。經查閱相關文獻,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可導致宮頸癌的發生:人乳頭瘤病毒(HPV)、Ⅱ型皰疹病毒(HSV)、EB病毒(EBV)、人巨細胞病毒(HCMV)等,其中HPV首當其沖;其次,宮頸癌的發生也可能是因為受到真菌感染;此外,致病因素尚有性行為紊亂、早婚早育多孕、避孕方法不當、宮頸糜爛等以及與飲食、吸煙和宿主的遺傳也有關。目前,關于宮頸癌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說法不一,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2]。
中醫認為本病屬婦科“崩漏”、“癥瘕”、“帶下”、“石瘕”的范疇[3]。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經歷代醫家的不懈探索和總結,可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濕毒外侵:機體感受濕熱邪毒,蘊于體內,流注下焦,瘀于胞宮;二是氣郁濕困:七情所傷,肝郁氣滯乘脾,致血瘀、濕熱瘀阻于下焦所致;三是下元虛寒:蘊毒日久,命門火衰,終致脾腎陽虛,氣血運行受阻而致。治療多疏肝理氣、健脾祛濕、溫補腎陽。
2.1 莪術簡介 莪術,古名蓬莪茂,來源于姜科植物蓬莪術、廣西莪術或溫郁金的干燥根莖[4],又名蓬莪術、溫莪術、廣術、青姜,黑心姜。其性味辛、苦,溫。歸肝、脾經。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5],主要用于治療氣血凝滯,腹部包塊,痞塊,飲食積滯,婦女經閉。
2.2 莪術抗宮頸癌的化學成分及其作用機制 莪術的主要成分包括莪術油(主要包含莪術醇、欖香烯、莪術二酮、吉馬酮等[6])、姜黃素類、多糖類。廣西莪術在此基礎上還另含有鋅、鐵、鎂等13種微量元素[7]。有學者實驗研究證明在體外莪術油注射液通過促進P16表達增加,并通過抑制突變型P53基因的表達可改變細胞生長周期進程從而抑制人子宮內膜癌細胞株RL-95-2的增殖和生長[8]。有研究表明聯合應用莪術油與α-2b干擾素可抑制誘導癌細胞發生凋亡,其機制系該法抑制了宮頸癌細胞的端粒酶活性[9]。現將莪術中有抗宮頸癌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簡要說明如下。
2.2.1 莪術醇 研究表明莪術醇可抑制人宮頸癌CASKI細胞增值促使其凋亡。高艷娥等[10]研究表明CASKI細胞周期會隨著作用于該細胞的莪術醇的濃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莪術醇能引發CASKI細胞G2/M期的阻滯, 抑制該細胞后期的DNA合成及分裂,使之不能進入下一個周期, 該研究結果讓莪術醇作為腫瘤化療輔助藥物有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其外,莪術醇還能通過影響宮頸癌Hela細胞的增殖來明顯的抑制該細胞的RNA生物合成[11]。還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和HepG2細胞環氧化酶2的表達,從而減少腫瘤血管的形成來發揮其抗宮頸癌的作用。
2.2.2 β-欖香烯 其抗宮頸癌的機制主要是通過上調促凋亡基因Bax和下調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達從而使人宮頸癌Hela細胞產生凋亡。何中秋等[13]研究表明Hela細胞的DNA和RNA合成均可被β-欖香烯抑制,其抑制能力與藥物濃度成正比,尤以對RNA合成的抑制作用更為明顯;β-欖香烯還可以使VEGF-C、VEGFR-3的表達受到抑制來阻止腫瘤的血行和淋巴道轉移[14]。但就目前研究現狀,β-欖香烯抗腫瘤作用雖確切但其作用機制及靶點等問題尚需深入研究,且其抗宮頸癌的主要臨床適應癥及最佳配伍方案、最佳劑量和最佳給藥途徑等也都需進一步探討,以保證莪術能更充分更有效的應用于臨床宮頸癌的治療中。
2.2.3 莪術二酮 莪術二酮能明顯的抑制小鼠移植腫瘤宮頸癌U14的生長,使癌細胞呈交性壞死,其抑制效應與劑量呈正比。臨床結果表明其對宮頸癌有一定的療效,但其抗腫瘤活性目前并沒有確切的報道,其藥理活性及作用機理方面,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有很大的發掘空間[15]。
2.2.4 呋喃二烯 研究證明呋喃二烯能抑制多種人腫瘤細胞的增殖,尤其是對人宮頸癌Hela細胞的抑制作用非常強大。通過試驗研究,在眾多導致宮頸癌的因素中,呋喃二烯對HPV感染導致的宮頸癌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但目前對呋喃二烯抗腫瘤作用的研究尚不多,應更進一步深入探索,以更好的在臨床有效的應用[16]。
2.2.5 姜黃素 因其有對人宮頸癌Hela細胞具有的明顯光毒性的特性而導致該細胞的凋亡,且可以通過抑制細胞表面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細胞多耐藥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1 mRNA,MDR1 mRNA)的表達來增加宮頸癌細胞KB-V1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17]。其外,姜黃素對宮頸癌Caski細胞的增值及PTN的表達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亦可能是姜黃素抗宮頸癌作用機制之一)[18]。由于姜黃素對腫瘤細胞的作用并非針對單一靶點且具有廣泛的生物學作用,因此應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姜黃素抗宮頸癌的機制以期更好的用于臨床。
2.2.6 其它 研究證明多糖也具有一定的抗宮頸癌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是其抗宮頸癌的作用機理[19];莪術中的微量元素與其抗腫瘤作用也有一定的關聯性[20]。
3.1 臨床應用 莪術破血逐瘀,行氣止痛,對宮頸癌有直接的抑殺作用,還可通過加強機體對宮頸癌瘤的免疫排斥反應來其發揮抗癌作用。現已將其制成栓劑、注射劑等治療宮頸癌、肝癌等多種惡性腫瘤,其中對于宮頸癌的治療效果最佳[21]。臨床實驗中用莪術醇藥物對瘤體直接注射來治療宮頸癌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2]。更有使用3 種方法(1% 莪術油,0.5% 莪術醇+1%莪術注射液或莪術酮混合液)局部注射配合介入治療,得到的結果顯示近期臨床總有效率71.4%,表明莪術醇抗宮頸癌的療效確切,對早期宮頸癌的治療效果尤佳[22]。 脂質體和微乳的出現為莪術提取物的進一步開發應用和現代中藥新劑型的研發奠定基礎,既提高了臨床療效,也同時減輕了毒性;吳曉春等[23]研究莪術芍藥湯治療宮頸癌放療后并發直腸炎的臨床實踐也肯定了莪術抗宮頸癌的療效。治療時也可配伍當歸、檳榔、昆布、桃仁等同治以加強臨床療效[24]。故莪術在臨床上抗宮頸癌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3.2 毒副作用 莪術也具有一定毒性。有使用莪術油制劑治療宮頸癌的過程中引起過敏反應及消化道出血的個別案例;服藥過程中,也有出現發熱、頭暈、惡心、心慌、呼吸困難等現象;偶有一過性谷丙轉氨酶升高。但此類現象隨停藥可恢復正常,可相應的作對癥預防或治療,也可不作處理[25]。石淳等[26]研究證明,莪術醇可安全使用,但應注意使用劑量不要過大,以避免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了中藥莪術抗腫瘤療效較好,對宮頸癌的治療效果確切,且不良反應小,不易產生耐藥性、服用方便,其抗宮頸癌的功能應進一步應用于臨床。宮頸癌是可防可治的,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對疾病的轉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晚期的臨床治療效果將顯著降低。因此,筆者建議應進一步加強莪術有效成分的研究,以期在治療宮頸癌早期階段取得較好療效的同時降低藥物的不良發應,在臨床上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1]韓鳳娟,李小平,劉晨芳,等.中藥抗宮頸癌的現代機制研究進展及其優勢[J].中國醫藥信息,2012,29(5): 101-104.
[2]王鳳嶺,王弘錦,張書臣.宮頸癌的分類與治療[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47-48.
[3]李祥云.中醫婦科腫瘤的研究概況[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7):636-638.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10年版一部[M].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257-258.
[5]滿偉, 劉郁山, 李文偉, 等. 莪術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進展[ J] . 時珍國醫國藥, 2000, 11( 7) : 663.
[6]王德立.中藥莪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1):3240-3242.
[7]萬德光.中藥品種品質與藥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19-725.
[8]趙華,湯為學.莪術油對人子宮內膜癌細胞株RL-95-2抑制作用的體外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6, 22(3):158-160.
[9]宋利瓊,張昌菊.莪術油聯合干擾素對小鼠宮頸癌端粒酶活性和細胞凋亡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6, 40(7):68-69.
[10]高艷娥,郭金珠,惠慧,等.莪術醇對人宮頸癌CASKI細胞增值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J].現代腫瘤醫學,2009,17(10):1836-1839.
[11]秦鐵城,文海斌,陳珮,等.莪術醇抗腫瘤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8):2043-2045.
[12]龐國明.常用藥物新用途臨床大全[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 635.
[13]趙賀,劉麗,王秋妍,等.中藥治療宮頸癌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9):165-166.
[14]徐力,鹿競文.中藥抗癌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25-227.
[15]吳麗敏,徐志,顧青青,等.莪術二酮的研究進展[J].藥物生物技術,2011,18(4):369-371.
[16]杜麗媛,宋榮霞,陳燕,等.呋喃二烯脂質微球在小鼠體內的藥動學及組織分布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2013,26(3):182-186.
[17]李志國,王春江,崔洋.姜黃素抗腫瘤作用研究進展[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9):8878-8881.
[18]范婷婷,趙純全,楊蕾.姜黃素對宮頸癌Caski細胞中Pleiotrophin蛋白表達的影響[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7):825-827.
[19]張煒,劉雯,覃潔萍.中藥莪術的研究概況[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6,22(S):481-486.
[20]孔一凡,史克莉.莪術研究概述[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47-49.
[21]張廷模.臨床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06-407.
[22]王耀霞,徐立春.莪術醇抗腫瘤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 2009,15(22): 3483-3486.
[23]吳曉春.莪術芍藥湯治療宮頸癌放療后并發直腸炎45側的臨床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02,2(7):486.
[24]董宏生,韓永剛.婦產疾病臨床常用中藥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69-70.
[25]李國棟,許付,沈愛年.莪術油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 2002, 37( 11): 8061.
[26]石淳,石濱,史琴,等.莪術醇長期毒性初步研究[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13,19(6):5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