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憲雙 李曉昱 王 紅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腕踝針治療急性踝扭傷臨床觀察
曲憲雙 李曉昱 王 紅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急性踝扭傷腕踝針
踝關節軟組織扭挫傷是指踝關節內、外翻和扭牽拉等外力而引起踝部筋肉的損傷,屬于中醫學的“筋傷”范疇。其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居多,主要臨床癥狀有患側踝部出現腫脹、瘀斑,疼痛,甚者跛行或不能行走。筆者采用外踝針治療急性踝扭傷37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37例患者均來自2010年至2012年海慈醫療集團門診,按文獻[1]確診。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齡15~45歲,平均22.5歲;病程8 h至2 d。均為一側踝關節軟組織損傷,其中外踝25例,內踝12例。主要臨床表現為踝關節軟組織疼痛,局部明顯腫脹或有皮下瘀血,關節活動受限。
1.2 治療方法定位取穴:踝部有6個進針點,約在內、外踝高點上三橫指(相當于懸鐘、三陰交穴)一周處。從跟腱內側起向前轉至跟腱外側,依次為下1、下2(三陰交)、下3、下4、下5(懸鐘)、下6。一般常取患者內踝部取下2、下3或者外踝部取下4、下5。操作:常規消毒后,用三指持針柄,針體與皮膚呈30°,用拇指輕捻針柄,使針尖快速通過皮膚。針尖通過皮膚后,即將針放平,這時針尖會將皮針挑起的0.2 cm大小的皮丘,將針體貼近皮膚表面,循縱的直線方向沿皮下進針,針刺進皮下的長度一般為35mm,要求不出現酸、麻、脹、痛等感覺,把針體留在皮下組織的淺層,留針30min。針刺方向:針尖朝向患處。每日1次,5次為1療程。1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判斷依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踝關節腫脹、壓痛消失,關節穩定,踝關節活動功能正常。好轉:踝關節疼痛減輕,輕度腫脹或皮下瘀斑減輕,關節欠穩,步行欠力,酸痛。未愈:踝關節疼痛無改善,關節不穩定,活動受限。
治療組37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轉共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
踝關節扭傷屬于中醫學“筋傷”范疇,多由持重不當,運動失度,不慎跌倒,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其病機為扭挫筋傷,絡傷血溢,氣血壅塞,關節失利,氣滯血瘀,脈絡不通等。正所謂“氣傷痛,形傷腫”,急性踝扭傷是由于外傷,導致氣滯血瘀發生急驟,故局部疼痛及腫脹均劇烈,甚者活動嚴重受限。腕踝針療法由張心曙教授[2]發現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從針灸學經絡理論上看,其分區與十二皮部的分部基本一致,而腕踝針是作用于皮部,屬遠道取穴的輕淺刺法,因此使氣血運行通暢,以達“通則不痛”的目的。腕踝針不像傳統針灸學有完備的經絡理論體系,但針刺鎮痛原理已部分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其針刺深度僅在皮下,而此皮下富含神經末梢、化學及牽張感受器、血管和淋巴管等,針刺激活了手腕及足踝部的皮下感受器,而產生的針刺信號沿外周的纖維傳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級水平:一方面進入疼痛通路的各個驛站,與來自痛源的信號發生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內源性鎮痛系統,從而阻斷了痛信號的繼續傳遞,發揮鎮痛效應[3]。筆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現,在取穴點的周圍但不超越所治療的循行區域里找到的踝關節扭傷的壓痛點向上做直線至到所對應的點并行同樣的針刺治療,效果顯著。腕踝針治療踝扭傷特別是急性期,操作方便、療效好,值得基層臨床推廣應用。
[1]陳佑邦.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張心曙,凌呂全,周慶輝.實用腕踝針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28.
[3]施雪筠.生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14-316.
R274.3
B
1004-745X(2014)01-0160-01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85
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