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壯 范 良
(海南省海口市中醫醫院,海南 海口 570216)
王河清先生祖籍海南瓊海,是原廣東省海南籍四大名老中醫之一。王老懸壺60余載,治學嚴謹,注重臨床實踐,精于辨證,用藥靈活而不失法度,治療內科雜病有獨到見解和體會,尤其是肺系疾病,積有豐富臨床經驗,融古鑄今,療效顯著,留下大量的臨床筆記。筆者有幸參加王老遺著整理工作,特將王老治療肺脹急性期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肺脹之發,每由外邪觸動而發。蓋因肺病日久,肺虛敷布失司不能化津,脾虛升降失調不能健運,腎虛開合失常不能蒸化,津液運化不力,形成痰濁,脈絡受阻而瘀阻,又海南地處熱帶,熱氣頗盛,且長年受暖濕氣流影響,潮濕而多雨,加上當地人嗜食生冷凍物、甜食、魚蝦海鮮等多濕滋膩之物,熱與濕結合,故其人多現濕熱之證,而后感受外邪,常易入里化熱,與伏痰相合,致痰熱壅肺,肺氣壅實,清肅失司,以致肺氣上逆作咳喘,故肺脹之急性發作,每見痰熱壅肺之象。
王老在筆記中指出,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蓋“欲清氣道之邪,必先去其所依附之痰”。但治療痰濕之疾用藥如過于溫燥,使重濁纏綿的痰濕之邪尚未去除而熱邪又生,易形成濕熱交結,致使熏灼肺金,肺失宣降,纏綿難愈。肺病日久,衛外不固,易感外邪而入里化熱;或肺中伏痰郁久化熱,均可導致痰熱壅肺,進一步引發痰蒙神竅,腎不制水、水濕泛濫,上犯心肺而作譫妄、昏迷、驚悸、咳喘、氣短、水腫等諸證。依據“氣有余則為火,液有余則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先順其氣也”的理論,王老提出清肺化痰為首要治療原則,并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喜用黃連、黃芩、桑白皮、魚腥草、金銀花、蒲公英、膽南星等。
《丹溪心法·咳嗽》篇說“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淤血礙氣而病”,提示肺脹的發生與痰瘀互結,阻礙肺氣有關,故痰瘀不去則肺脹不除,并由此提出本病當“瘀水同治”的學術觀點,如痰挾瘀血礙氣,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以清利其痰,明確提出瘀血貫穿于肺脹病之始終,治療當調節血運以疏通氣機。正如唐容川所說“人身之氣道,不可有所壅滯,內有瘀血則氣逆不得升降,是以壅而為咳”。王老認為,痰濁蘊肺,病久勢深,肺氣郁滯,失其治節,心脈失暢則為瘀,若痰濁血瘀之邪交錯在一起,阻礙肺氣宣發肅降之功,則肺氣郁閉,氣壅于胸,滯留于肺,肺體脹滿,張縮無力,故見胸膺脹滿不能斂降,出現咳、喘等癥。王老指出,治痰要活血,血活則痰化,故在清肺化痰藥中加入少量活血化瘀之品,可使血活氣行,氣血調和,肺絡通暢,外邪得出,則痰消嗽止”,喜用地龍、全蝎、僵蠶、全蝎、蜈蚣等,尤以蟲類藥為主,認為蟲類藥為血肉有形之品,具有動躍攻沖之性,味辛、咸,辛“能散能行”,走肝經,入絡搜風,消散肺內伏痰,起到搜風通絡解痙之效;咸以入血、軟堅散結,深入脈絡,攻克頑結之痰瘀,發揮祛痰通絡之功。故蟲類藥可祛肺經伏邪,增強平喘降逆之功,且祛風解痙、活血化瘀、疏通氣道壅塞和血脈瘀阻的作用。
王老在筆記中多次指出痰熱壅肺多由于熱邪塞肺、氣機上逆所致,而肺氣上逆又多與大腸氣機壅滯有關。“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失清肅,濁氣不能從下而出,則腹滿痞脹、大便堅澀難解;大腸積滯,腑氣不通,也可引起肺氣肅降不利而致咳嗽。所以,泄大腸可以清肺熱,理大腸能化痰濁,所以治療時無論有無大便秘結,均可在清肺止咳方中加通泄大腑的藥物,通腑瀉熱,釜底抽薪,使邪熱從下而解、痰熱從大便而出,達到開下閉、通腑降肺、滌痰濁清退肺熱、痰熱除咳喘自平之目的,多用桃仁、杏仁、大黃等。
林某,女性,69歲。2013年5月8日初診,自述近10年來反復咳嗽咯痰,近2天來受涼后癥狀加重,出現咳嗽,咯痰色黃、質黏,不易咯出,喘息憋氣,腹脹,胸悶心悸心煩,顏面口唇色暗,雙下肢輕度水腫,大便偏干,舌紅,苔黃膩,脈滑。在社區醫院診治,給予頭孢曲松靜滴,病情未見好轉,遂來就診,攝片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并雙下肺感染。診斷:肺脹急性發作(痰熱壅肺證)。治宜清熱化痰,宣肺止咳。方用清氣化痰湯加味:瓜蔞仁 15 g,茯苓 15 g,杏仁 10 g,陳皮 10 g,枳實 10 g,黃芩 15 g,膽南星 10 g,法半夏 10 g,厚樸 10 g,地龍15 g,生黃芪30 g。水煎服。
按:患者為老年女性,患肺疾咳喘病史10年,此次病情急性加重后出現咳喘明顯加重,咯大量黃黏痰,故屬本虛標實之證,以痰熱為標,氣虛為本,方用黃芩、瓜蔞仁、膽南星等清熱化痰,陳皮、厚樸理氣使氣順痰消,因痰熱蘊肺,痰阻氣滯可致水飲內停出現水腫,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生可見顏面口唇色暗等。方中地龍活血化瘀,生黃芪益氣固本,利水消腫作用,以上方加減經治2周后病情好轉出院。,囑患者在緩解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減少其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