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丹 于海波 鐘衛正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3)
中風后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肢體痙攣狀態,而上肢痙攣最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抑制痙攣對于中風后運動功能的恢復極其重要[1]。筆者使用毫火針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觀察30例患者均來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深圳市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并伴有上肢屈伸障礙,發病2周以上,年齡在20~75歲之間,無意識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有肌肉、骨骼疾病或代謝性疾病者,有嚴重的心、肝、腎、造血系統疾病者,空腹血糖超過8.0 mmol/L的糖尿病患者,血壓收縮壓超過180 mmHg和(或)舒張壓超過110 mmHg的高血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并發腦疝或有腦疝傾向者,對針刺刺激有嚴重的異常反應者(如暈針等),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7~71歲,平均50.2歲;病程2個月至2年。
1.2 治療方法 患者采用針刺治療。選穴患肢肩髃、天井、曲池、外關、八邪。應用環球牌0.30 mm×25 mm的1寸不銹鋼毫針。75%酒精常規針刺部位皮膚消毒后,操作:左手持止血鉗夾住95%酒精棉球(捏干),使火焰靠近針刺部位,距針刺部位10~15 cm,右手以握筆式持毫針的針柄,將針尖針體深入火的外焰燒,針體下1/3燒至通紅即可,果斷、快速的刺入針刺部位,直入直出,點刺深度0.2~0.5 cm,不留針。為預防感染,治療后2 h內保持針刺局部干燥?;颊吒羧罩委?次,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觀察以下內容。(1)上肢肌張力測定:應用改良后的Ashworth痙攣分級量表(MAS)[3]。 (2)上肢肌力評定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量表(NDS)[4]中的上肢肩關節及手肌力部分。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0例患者治療后,MAS評分由(4.00±0.74)分明顯減低至(2.07±1.05)分,NDS 評分由(6.60±2.40)分減少至(4.63±2.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1)。
中風后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以抗重力肌緊張為主要表現的肌痙攣狀態,而上肢痙攣狀態為手指及腕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上臂肘關節內旋肌群及腕、指的屈肌群痙攣所致,上肢痙攣狀態對肢體康復造成很大的障礙,也是治療過程中最棘手的難題[5]。現代研究指出,火針治療通過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點,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粘連、鈣化、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快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加快受損組織和神經的重新修復[6]。
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是陰陽失衡,氣血失調所致,上肢痙攣狀態為陰盛陽衰,虛實錯雜的結果,治法應瀉實補虛,溫陽散寒。手三陽經皆經過上肢外側的伸肌群,火針針刺手三陽經絡通過之處,可溫通手三陽經氣,從而使陰陽平衡,達到促進痙攣劣勢側肌張力提高,對抗痙攣優勢側痙攣[5]。因此筆者選用肩髃、天井、曲池、外關。另外,手指屈伸障礙亦是中風后上肢拘攣的主要表現,選用患肢八邪穴改善手指屈伸功能。使用火針治療中風后痙攣狀態。但由于傳統火針針具較粗,施治時疼痛明顯,遺留針孔較大,局部易感染,患者不易接受,臨床難以推廣。毫火針使用針具為普通毫針,針體細,患者疼痛感輕,且遺留的針孔小,對皮膚損傷甚微,減少了局部感染的危險,患者易于接受。毫火針彌補了常規火針的缺陷,繼承而不逆古,促進了火針的發展。毫火針具有針和灸的雙重作用,集毫針激發經氣,艾灸溫陽散寒的功效于一身,其將“灸火”的效應帶入了體內,因此毫針所治疾病,毫火針均能治療,且毫火針借火之力,臨床常有事半功倍之效[7]。筆者以毫火針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可降低MAS及NDS(肩關節及手)評分,通過降低患者肌張力及增加患者肌力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臨床療效滿意,值得進一步推廣及研究。
[1] 何炯,易曉凈.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痙攣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27-28.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 燕鐵濱,竇祖林.實用癱瘓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12.
[4] 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5] 高天宇,梅富華,段文清,等.對火針治療腦中風后上肢痙攣療效的評價[J].內蒙古中醫藥,2004,23(5):7-8.
[6] 林凌.針灸治療頸椎病28例療效觀察[J].臨床雜志,1993,9(4):34.
[7] 周小云,嵇明月,馬明云,等.毫火針臨床應用心得[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0):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