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65
魯艷芳教授治療小兒不寐經驗
黃金鈴指導:魯艷芳
湖北中醫藥大學2011級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65
小兒不寐多見于學齡期患兒,該病日久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及學習生活。與西藥相比,中醫治療小兒不寐具有明顯的優勢,且無副作用。茲介紹魯艷芳教授在臨床上治療小兒不寐的辨證心得體會及用藥經驗。
不寐;小兒/兒童;臨床經驗;魯艷芳
“不寐”是指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則徹夜不寐,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健康[1]。《難經》中稱為“不寐”,《內經》中稱為“不得臥”、“目不瞑”。不寐被西醫稱為失眠,是睡眠障礙的一種。兒童還應排除因疾病、饑餓、寒溫不調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失眠。睡眠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若兒童長期失眠會影響生長發育、生活及學習等方面。而西藥治療有諸多副作用,故將吾師在門診中用中藥治療小兒不寐取得較好療效的經驗報道如下。
根據明代萬全的小兒“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病理學說,認為小兒肝常有余,肝火偏旺,熱擾心神,致心肝火盛,形成實熱證;或因小兒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食積內停,濁氣上逆致不寐,正如《素問·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或因外邪侵犯,邪熱上擾心神致不寐。又因小兒為純陽之體,發生不寐時易化熱。故魯教授認為小兒不寐多見實證、熱證。
魯教授認為小兒不寐以臟腑辨證為綱,病位以心、肝、脾、胃為主。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木和心火為母子關系,心火和脾土亦為母子關系,肝、心、脾三臟其中一臟發生病變影響到心神時皆可致不寐。而肝木旺易克脾土,形成肝旺脾虛證。又脾與胃互為表里,二者可相互影響,故心、肝、脾、胃皆受累。
魯教授認為小兒不寐應該心、肝、脾同治,根據患兒癥狀及舌脈辨證,如心火偏盛者可見心煩,哭鬧,小便黃,舌尖偏紅等癥狀,治療時以清心火養心血為主,可加用生地、梔子等;如肝火偏盛者可見目赤,急躁易怒,舌邊偏紅,脈弦等癥,治療時以瀉肝火養肝陰為主,可加用鉤藤、菊花、桑葉等;如脾虛痰盛者可見食少,納呆,腹脹,舌苔白厚,治療時以健脾胃祛痰濁為主,可加用茯苓、厚樸、蒼術等。
因發生不寐的患兒多以學齡期為主,學業的壓力,生活中的嬌慣任性導致肝氣不舒或肝火偏旺,故治療時適當加少許白芍、玫瑰花、川楝子等疏肝柔肝,肝氣調達,則氣機順暢,在治療小兒不寐時能提高療效。
5.1 病案一 患兒,男,10歲。初診:2012年8月6日。患兒睡眠不安兩月余。多夢,食欲不振,大便日一行,不干。查體:面色黃暗,咽部不紅,扁桃體Ⅰ度大,心肺未見異常。舌紅,苔白厚,脈滑數。處方:柴胡5g,黃芩8g,陳皮10g,法夏10g,枳實10g,竹茹5g,生姜三片,旋覆花10g,炒酸棗仁20g,遠志6g,當歸10g,川芎10g,雞內金10g,夜交藤10g,鉤藤15g,五味子5g,玫瑰花10g,合歡花10g,生龍齒10g,炒麥芽10g。7付,一日一劑。
二診:2012年8月13日。患兒睡眠好轉,未見夢語,食欲尚可,大便色黑。查體:面色較前有光澤,咽部不紅,扁桃體Ⅰ度大,心肺未見異常。舌紅,苔白不厚,脈滑稍減。處方:原方去五味子,加炒萊菔子10g,白芍12g,炙甘草6g。7付,一日一劑。
按:《景岳全書·不寐》云:“痰火擾亂,心神不安,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本病辨證為肝郁脾虛,痰熱內擾,治法為理氣化痰,養心安神。方藥以柴胡溫膽湯合歸脾湯加減。佐以川芎行氣活血;夜交藤祛風通絡,養心安神;生龍齒鎮驚安神;鉤藤清熱平肝;玫瑰花疏肝解郁;合歡花解郁安神;旋覆花降氣化痰;雞內金、炒谷芽消食健胃。考慮到患兒近期學習壓力大,致肝氣不疏,故在方中加入疏肝理氣安神之品。又患兒面色黃暗,脾胃不和易致夜寐不安,故加消食之品。初診時脈滑數,辨證以痰熱為主,故治療時以清熱化痰安神為主,服藥一周后面色較有光澤,脈滑稍減輕,說明患兒病情好轉,故繼續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強消食化痰,養血安神之功效。
5.2 病案二 患兒,女,8歲。初診:2013年6月22日。患兒睡眠不安1月余。睡時易動,伴磨牙,納食少,不喜飲水,大便偏干,小便偏黃。查體:一般可,呼吸平,心肺未見異常,腹軟。舌紅,苔白。處方:柴胡,生地,當歸,川芎,白芍,薄荷,炒白術,鉤藤,炒二芽,雞內金,白茅根,煅牡蠣。免煎顆粒,各1包,7付,一日一劑。
二診:2013年6月29日。患兒睡眠質量好轉,仍磨牙,納食可,大便日1次,不干。查體:一般可,呼吸平,心肺未見異常,腹軟。舌紅,苔白。處方:守上方。7付,一日一劑。
按:本病辨證為肝血不足,肝火擾心。治法為清肝瀉火,養血安神。方藥以逍遙散加減。佐煅牡蠣重鎮安神;白茅根清熱;炒二芽,雞內金消食和胃。
魯教授認為小兒不寐以臟腑辨證為綱,病位以心、肝、脾、胃為主,臨床中以實證、熱證多見。根據患兒的癥狀、舌象及脈象辨證施治,結合患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分析,辨證準確是治療的前提,治療時常心、肝、脾兼顧。因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故治療時需用藥平和,勿用大量苦寒藥傷胃氣。此外考慮到較大兒童的學習、考試等壓力較大,或飲食不知自節,所以佐以疏肝解郁,消食和胃之品。小兒不寐多見于學齡期青少年,因現代生活中青少年的學習、競爭壓力大等外在因素以及小兒的生理特點的內在因素,致不寐的患兒增多,日久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及學習生活,故需引起更多家長及兒科醫生的關注和重視。
[1]賀瑋葦,唐艷華,楊艷,等.歷代醫家對“不寐”病機的認識[J].光明中醫,2013,28(12):2513-2514.
R249
A
1007-8517(2014)07-0128-01
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