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天懿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110001)
嬰幼兒佝僂病的預防和科學補鈣
華天懿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110001)
嬰幼兒佝僂病常見并多發,是影響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本病進行預防,對保障兒童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嬰兒;佝僂病;預防;補鈣
我們常說的佝僂病是指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于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導致鈣磷代謝紊亂,以正在生長的骨骺軟骨板不能正常鈣化、造成骨骼病變為其特征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是嬰幼兒期較為常見的慢性營養性疾病之一,特別在北方發病率較高。嚴重的佝僂病會造成骨骼畸形、免疫力低下,甚至影響小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因此,對佝僂病進行有效的預防非常重要。
1.1 內源性來源 人類皮膚中存在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波長296~310 μm的紫外線照射后可以轉化為維生素D3,這是人體獲得維生素D的最主要來源。
1.2 外源性來源 通過食物攝取。無論動物性食物還是植物性食物都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D,但含量都比較少,單純靠攝取食物不足以提供足量的維生素D。
1.3 母體獲得 剛出生的新生嬰兒還可以從母體獲得部分維生素D。如果母親妊娠期間體內維生素D營養充足,可使胎兒獲得一定量的維生素D儲備,以滿足出生后嬰兒早期使用。
維生素D的生理作用非常廣泛,在抗佝僂病方面主要通過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腎臟對磷的重吸收來維持血清鈣磷濃度的穩定,以及促進骨骼中鈣鹽的沉積與破骨作用來實現的。這對兒童骨骼的生長極為重要,不僅能調控鈣、磷代謝,增加機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還作用于骨骼組織,使鈣、磷最終成為骨質的基本結構,使鈣鹽沉積和骨形成加速,促進骨骼的正常生長。同時對小兒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發育等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當小兒體內維生素D不足導致佝僂病時不僅影響骨骼發育,同時小兒的免疫功能、神經系統發育等都會受到影響,可引起反復感染、語言發育晚、運動發育落后等。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因小兒體內維生素D不足而引起全身性鈣、磷代謝失常,以致鈣鹽不能正常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最終發生骨骼畸形。佝僂病雖然不能直接危及生命,但因發病緩慢,極易被忽視,一旦發生明顯癥狀時,往往已伴有骨骼畸形,機體的抵抗力低下,易并發肺炎、腹瀉、貧血等其他疾病。佝僂病初期的嬰兒往往只表現為睡眠不實、易驚、煩躁、多汗等神經興奮性增高癥狀以及枕禿,并無特異性表現。隨著維生素D缺乏的加重,逐漸出現一些體征方面的改變,如稀發、明顯的枕禿,前囟大、閉合延遲,出牙晚、牙序顛倒;骨骼發育方面可以出現方頭、肋緣外翻、肋骨串珠、雞胸、手鐲腳鐲征、O型腿、X型腿等;還可出現肌肉松弛、蛙狀腹、關節過伸等;嚴重的合并語言、動作發育遲緩。
4.1 有效的日光照射不足 冬季時間長、戶外活動時間少導致日光照射不足;空氣污染、高樓大廈擋光等均能影響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的有效性,從而使自身合成的維生素D不足。
4.2 維生素D攝入不足 嬰幼兒維生素D需要量為400~800 IU/d,食物中含量不足。100 mL人乳含4.2 IU,100 mL牛乳含1.42 IU,100 g蛋黃3.5 IU。單靠食物攝入遠遠不能滿足正常的生理需要。
4.3 生長過快 有些嬰兒出生后體格生長速度比同齡兒快,所需維生素D亦多,而食物中所含維生素D不足又沒有進行有效的補充,因此,生長快的小兒更容易發生佝僂病。
4.4 先天獲得不足 母親妊娠期缺乏戶外活動、未及時補充維生素D,早產、雙胎、多胎等因素導致嬰兒從母體獲得的維生素D不足,這類嬰兒更早、更易出現佝僂病癥狀。
4.5 疾病影響 肝腎腸道等疾病能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和轉化。無論何種途徑獲得的維生素D都是沒有生理活性的,不能發揮其抗佝僂病作用,必須在肝臟和腎臟經過兩次羥化后才能轉化為有生理活性的1,25(OH)2D發揮其生理作用。肝腎疾病能減少維生素D的轉化,膽道和腸道的疾病能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
4.6 特殊藥物的影響 抗癲癇藥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能加快維生素D的分解或影響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作用,長期使用這些藥物也會導致或加重佝僂病。
5.1 出生前 佝僂病的預防要從出生前開始,在維生素D的作用下,妊娠及哺乳期間母親可從自身的骨骼中將鈣輸出,以維持胎兒、嬰兒正常生長。母親妊娠期間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要有一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妊娠中后期酌情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一般400~800 IU/d。多攝取奶制品,補充適量的鈣劑。
5.2 出生后
5.2.1 提倡母乳喂養 哺乳期間母親要多曬太陽、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及鈣劑。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并不高,但因為母乳中所含的鈣與磷的比例為2∶1,最適合胃腸道吸收,因此母乳喂養者較少得佝僂病。
5.2.2 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D的輔食 各種蛋黃、動物肝臟(雞肝、鴨肝、豬肝、牛肝、羊肝等)、各種富含油脂的魚類(鯡魚、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秋刀魚、鰻魚、鯰魚等)、各種全脂奶、奶酪和奶油等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相對豐富,均有助于預防佝僂病。
5.2.3 多曬太陽,進行有效的日光照射 如果有充足的紫外線照射,人的皮膚能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產生維生素D的量與紫外線的強度、照射時間和皮膚暴露的面積成正比。對嬰幼兒來說,平均每日戶外活動時間應>1 h,并盡可能多的暴露皮膚。
5.2.4 常規補充維生素D制劑 北方地區除夏季以外,嬰幼兒應每日補充預防劑量的維生素D。一般足月新生兒出生后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 400~800 IU/d。早產兒、雙胎、多胎等生后1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800~1 000 IU/d。如果生長速度快,即使
夏季陽光充足時,也不宜減量或停用維生素D。
5.2.5 患病后短期內可適當增加維生素D 患病后由于身體內營養素的消耗過大,短期內可適當增加維生素D的預防劑量。有肝、腎、腸道、膽道疾病時要積極治療原發病,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時要適當增加維生素D及鈣劑的補充。
5.3 補充鈣劑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我國膳食鈣供給量0~6個月為300 mg/d、7~12個月為400 mg/d、1~3歲為600 mg/d。只要母乳充足或攝入足夠的配方奶,即可滿足嬰幼兒對鈣的需要,因此,除非必要,預防佝僂病時一般在嬰兒期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劑的。
5.4 切勿過量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能夠在體內儲存,如果長期超量補充會導致維生素D中毒,因此,補充維生素D時一定要注意切勿過量。
R179
A
1672-7185(2014)01-0020-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1.014
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