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翔
(江蘇省南京市衛生局政策法規與衛生監督處,210008)
·醫務中的法務·
我國獻血法律規制沿革(一)
胡曉翔
(江蘇省南京市衛生局政策法規與衛生監督處,210008)
本文介紹獻血法律制度概述及無償獻血的法律規定。
獻血法;制度;無償獻血;法律規定
編者按:血液是生命之源,無論是全血、成分血,還是有關血液制品,都是醫療搶救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物質,其功能和作用,目前還沒有可資替代的人工制品。因此,廣大公民闡揚人道主義精神,自愿踴躍獻血,能夠生死肉骨,直接參與救死扶傷,挽救無數危重病傷員生命,厥功至偉!地方政府無償獻血動員、組織工作、制度和結果的完善程度,則充分體現出一個地方政府執政能力與公民的普遍道德水準。
但是,圍繞獻血工作,近年來多有爭議發生,除了大城市屢屢出現的“血荒”事件外,非法采供血,以及采集臍血紛爭,也是屢見不鮮。在日常宣傳和管理、監督工作中,也難免涉及歷年的法律規制及其沿革,名詞、概念、制度設計多有衍變,也就會有很多不確切的、誤解的說法。
針對醫療市場秩序的混亂,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局、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武警部隊后勤部衛生部于2013年9月27日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在全國開展為期一年的進一步整頓醫療秩序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血液監管是其中的主要內容,因此,無論是從科學管理、依法管血,還是從社會宣教來看,尤其是在處理具體監督執法案例,或者醫療機構處置涉血紛爭時,準確把握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
鑒此,本刊約請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副教授胡曉翔,為本刊提供獨家專稿,就我國獻血法律規制沿革做全面、系統的梳理,并就基層醫療機構涉血管理方面的疑難、困惑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并提出應對建議。專稿分四次刊出。 (胡曉翔)
根據我國目前血液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規定,將血液分為醫療臨床用血和血液制品生產用血兩部分分別進行管理[1]23。因此,“獻血法”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使用中,含義有廣、狹之別。
廣義的獻血法,是指一切調整血液采集、供應、臨床使用和血液制品生產與流通領域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包括醫療臨床用血和血液制品生產用血兩大部分。其宗旨在于保證臨床用血需要與質量、安全,保障獻血者身體健康,規范血液制品原料采集和產、供、銷活動。因此,幾乎
每一種衛生法學專著的《獻血法律制度》部分,都包含了前述兩大部分內容。
社會上日常所說的“獻血法”,主要在其狹義范圍內使用,指圍繞臨床用血需要而開展的血源募集、血液采集、成分制備、儲存、供應、使用全過程的質量和安全規制的總和,即圍繞醫療臨床用血而制定的血液管理規范的總和。
而口語中“獻血法”一詞往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這部具體的法律規范[2]。
2.1 無償獻血概念的由來 國際紅十字會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國際輸血協會歷來都十分關注臨床用血的來源方式。1946年,國際紅十字會總會與紅新月會提出,血液在戰時及平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強調了供血者提供的血液應當是無代價的。這是最初通過的無償獻血概念。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向各國呼吁,采取無償獻血、免費輸血的原則。1973年在德黑蘭召開的第22屆國際紅十字會大會指出:出于人道主義動機志愿地獻血,不領取任何報酬的無償獻血,才是血液需要最安全有效的道路。1975年第28屆世界衛生年會要求成員國在自愿無償獻血基礎上促進各國血液服務的發展,并頒發有效的法律,指導規范本國工作。1981年第24屆紅十字國際會議通過了《獻血與輸血的道德規范》。1991年紅十字聯合會第8屆大會作出決議,將自愿無償獻血定義為:“出于自愿提供自身的血液、血漿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取任何報酬的人被稱為自愿無償獻血者。無論是金錢或禮品都可視為金錢的替代,包括休假和旅游等,而小型紀念品和茶點,以及支付交通費則是合理的。”
2.2 我國無償獻血法制建設 血液是生命之源,輸血是一種支持與代償性的治療措施,用于補充血液成分的損失、破壞和缺乏,恢復和維持患者血液的攜氧能力、容量、凝集特性和抗感染功能。無論是全血、成分血,還是有關血液制品,都是醫療搶救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物質,其功能和作用,目前還沒有可資替代的制品[3]。因此,廣大公民闡揚人道主義精神,自愿踴躍獻血,能夠生死肉骨,直接參與救死扶傷,挽救無數危重病傷員生命,厥功至偉!地方政府無償獻血動員、組織工作、制度和結果的完善程度,則充分體現出一個地方政府執政能力與公民的普遍道德水準。
為了規范公民獻血工作,1978年以來,國務院、衛生部曾發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文件,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或地方行政規章。
1978年11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加強輸血工作的請示報告》,首倡實行公民義務獻血制度。其對個體供血的表述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賣血現象至今沒有得到根本的改造,既損害了勞動人民的身心健康,又與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不相稱?!薄澳壳?,應加強輸血工作的宣傳、組織和管理,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義務獻血制度?!?979年12月,衛生部頒發了《全國血站工作條例(試行草案)》。1984年7月,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全國輸血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明確提出“要提倡和鼓勵無償獻血”。深圳市、海南省率先通過地方立法確立無償獻血制度。1984年10月,衛生部頒發了《獻血體格檢查參考標準》。1987年6月,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頒發了《無償志愿獻血獎勵辦法(試行稿)》。1990年4月,衛生部和國家物價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輸血工作管理的若干規定》。1990年6月,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下發了《關于在全國進一步開展公民義務獻血和無償獻血活動的通知》。1993年2月,衛生部頒布《血站基本標準》《血站工作制度、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供血者健康檢查標準》。1993年3月,衛生部頒發了《采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辦法》。該規章對“賣血”問題,采取了比較務實的態度?!镀鸩菡f明》認為,“我國公民獻血遠遠不能滿足臨床用血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的時期內個體賣血仍是我國臨床用血的‘主要補充形式’”。本《辦法》作為向“完全依靠公民獻血滿足臨床用血需求”過渡的規章,對“賣血”采取“允許存在”和“嚴格管理”的方針。《辦法》將血源分為“獻血的公民”和“其他向采供血機構提供血液的公民”,后者即指賣血者。為避免在規章中出現“賣血”的字樣,采用了“其他向采供血機構提供血液的公民”的提法[4]。1993年9月,衛生部醫政司轉發了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在全國血液質量管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采供血機構管理與評審研討會上的講話《加強宏觀管理 強化監督機制 認真貫徹實施〈采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辦法〉》。講話指出,有人認為采供血機構應作為盈利性第三產業,進行自由競爭和血液買賣,適者生存。這種想法違背了輸血事業的根本宗旨,輸血工作必須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準則,以救死扶傷、為臨床服務為根本宗旨,以實行公民無償獻血為發展方向。1995年2月,衛生部下發《關于加強輸血管理的緊急通知》《關于加強血液管理的通知》兩個文件。1996年7月,衛生部下發《關于加強臨床用血
管理的緊急通知》。為了保證醫療臨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身體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下簡稱《獻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1998年9月,衛生部根據即將生效施行的《獻血法》制定發布了《血站管理辦法(暫行)》(其附件為《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明令廢止1993年的《供血者健康檢查標準》)《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等規章。1999年5月,衛生部頒發《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管理辦法(試行)》。1999年7月,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頒布了《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辦法》?!东I血法》及其配套法規的頒布實施,是我國醫療用血事業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我國血液管理工作進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階段。2000年6月,衛生部印發《臨床輸血技術規范》。2001年1月,衛生部印發《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設置管理規范(試行)》。2002年,衛生部開始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四項方針,深入實施采供血機構全面質量管理項目,加強血站實驗室建設和臨床用血管理,確保血液安全。2005年11月衛生部頒布了《血站管理辦法》(未再附錄健康檢查標準)。2005年12月,衛生部印發了《采供血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06年4月衛生部印發了《血站質量管理規范》,2006年5月印發了《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2006年7月,衛生部印發《非血緣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范》和《非血緣造血干細胞采集技術管理規范》。2006年8月,衛生部下發《關于限期停止有償機采血小板的通知》。2007年5月,衛生部下發《衛生部辦公廳關于規范全國采供血機構從業人員崗位培訓與考核工作的通知》。2007年5月,衛生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血液質量管理 保障血液安全的通知》,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于2007年下半年開展對采供血機構采供血執業情況督導檢查。
2.3 我國無償獻血立法工作背景 多年來,我國存在著三種血源渠道:個體供血、義務獻血、無償獻血。個體供血,是公民向采供血機構提供自身血液而獲取一定報酬的行為。我國的臨床用血,曾經主要靠這個渠道支撐。義務獻血是通過政府獻血領導小組或獻血委員會,向社會團體、機關、企事業單位分配獻血指標,下達獻血任務,獻血后給予獻血者一定營養補助費的獻血制度。無償獻血是指公民向血站自愿、無報酬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為。義務獻血與無償獻血兩者之間實際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具體做法上有所改易。與義務獻血和無償獻血相對立的是有償賣血的所謂“個體供血”現象[1]9-10。
自從1984年國家倡導無償獻血以后,無償獻血人數逐年增多,但總體看,全國進展緩慢。截至1998年4月,無償獻血在臨床用血中的比例,在很多地區<10%。一些制定過地方性法規、抓得好的地區比例較高[5]4。
1998年《獻血法》頒布實施至今,我國無償獻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8年,全國無償獻血僅占臨床用血的20%,而到2006年,此比例已經達到了>95%,且有近1/3地市的臨床用血100%來自自愿無償獻血。1987年全國首次表彰無償獻血的金獎獲得者僅有9人,截至1997年11月,全國累計無償獻血金獎獲得者為283人。而2007年6月14日的“全國無償獻血表彰電視電話會議”上,無償獻血金獎獲得者多達3 833人,銀獎獲得者有3 188人,銅獎獲得者有10 167人,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有368人,獲得先進省市獎的省市區達到了101個[6]。這個成績表明,我國的無償獻血事業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各地政府已經具備了及時、安全保障臨床用血供應的執政能力,展示了我國無償獻血事業全面、協調、穩定、安全發展的美好愿景。
但是,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比,我國無償獻血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各地區無償獻血工作開展很不平衡,少數地區有償獻血和計劃獻血帶來的安全隱患還沒有完全消除。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國計劃無償獻血和有償供血所占比例仍有6%,大多集中在部分偏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由計劃獻血滋生的冒名頂替現象和有償供血引發的頻繁采血情況也時有發生。地下倒賣《無償獻血證》的問題尚未完全杜絕。為了達到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保護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體健康,必須進一步加強公民無償獻血的法制建設,并動員、組織工作,全面實行自愿無償獻血,杜絕非法采供血液,唯此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臨床用血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2.4 我國無償獻血法律規制
2.4.1 立法目的及基本思想 《獻血法》首先在于保證我國臨床用血的需要。其次是要保證臨床用血的安全。第三,從根本上克服以往義務獻血工作中存在的不重視宣傳動員、不重視普及醫學科學知識,簡單地向社會團體、單位分配指標,用高
額補貼刺激獻血的現象[5]1-2。因此,《獻血法》的基本思想是:下大力量倡導、教育、組織我們的干部群眾,自愿地無償獻血,保證獻血者和用血者的身體健康。
2.4.2 基本制度和獻血主體 《獻血法》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獻血法》提倡18~55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國家鼓勵國家工作人員、現役軍人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率先獻血,為樹立社會新風尚作表率?!东I血法》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獻血工作,統一規劃并負責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獻血工作??h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監督管理獻血工作。各級紅十字會依法參與推動獻血工作。
2.4.3 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責任 《獻血法》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廣泛宣傳獻血的意義,普及獻血的科學知識,開展預防和控制經血液途徑傳播疾病的教育。新聞媒介應當開展獻血的社會公益性宣傳。國家機關、軍隊、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動員和組織本單位或本地區的適齡公民參加獻血。對獻血者,發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作的無償獻血證書,有關單位可以給予適當補貼。各級人民政府和紅十字會對積極參加獻血和在獻血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2.4.4 無償獻血的血液流向規范及臨床用血 《獻血法》規定,無償獻血者的血液必須用于臨床,不得買賣。血站、醫療機構不得將無償獻血的血液出售給單采血漿站或血液制品生產單位。
臨床用血的包裝、儲存、運輸,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和要求。為保證應急用血,醫療機構可以臨時采集血液,但應當依照獻血法的規定,確保采血、用血安全。
公民臨床用血時須交付用于血液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可以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免交或減交前述費用。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獻血法》規定,國家提倡并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
醫療機構臨床用血應當制定用血計劃,遵循合理、科學的原則,不得浪費和濫用血液。醫療機構對臨床用血必須進行核查,不得將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用于臨床。
2.4.5 醫療臨床用血供受雙方關系的法律屬性
在醫療臨床用血的過程中,包括血液捐獻者、血液采集者和血液使用者的“供方”,與“需方”(受血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完全基于“血液的流動”,離開了“血液”這個介質,在此領域雙方也就不存在任何關聯。
當今,在合法的醫療臨床用血領域,血液都來自于無償獻血。在無償獻血體制內,獻血者無償提供血液的行為,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救死扶傷的高尚行為,決不是具有買賣內涵的經濟牟利行為。發展無償獻血事業、保障臨床醫療用血供給,是法律賦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責。同時,在無償獻血的整個過程中,我國法律也不允許任何相關單位和個人利用公民無償捐獻的血液牟取私利[1]23。另外,輸血作為“補充血液成分的損失、破壞和缺乏”的主要支持與代償性的治療措施,其施用具有嚴格的適應證。
綜上,醫療臨床用血供-受雙方之間的關系中,不存在地位平等的主體、自由讓渡的商品、等價有償的對價內容,即排除了民事法律關系構成的一切要素。顯然,其不是民事法律關系,而是行政法律關系。在此體系內產生的涉血侵權損害,應當適用國家賠償法[7]。
[1] 王隴德,張春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
[2] 胡曉翔.獻血法律制度淺述[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210.
[3] 吳階平.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Ⅱ[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226.
[4] 《采供血機構和血液管理辦法》起草說明[G]//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醫政工作文件匯編(1992—1996).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7:295.
[5] 張春生.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立法中的幾個問題[M]//王隴德,張春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
[6] 衛生部部長高強在全國無償獻血表彰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政策法規司.衛生政務通報.2007(21).
[7] 胡曉翔,姜柏生.冷眼觀潮:衛生法學爭鳴問題探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215.
1672-7185(2014)01-0037-04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1.024
2013-11-01)
R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