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利
(安徽省蕭縣楊樓鎮中心衛生院,235221)
·誤診鑒戒錄·
賴特綜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1例
袁興利
(安徽省蕭縣楊樓鎮中心衛生院,235221)
基層醫生由于對賴特綜合征缺少認識,因而易導致誤診和漏診。本文介紹1例賴特綜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例,以期提高基層醫生對復雜疾病的認識,減少誤診和漏診。
賴特綜合征;2型糖尿病;誤診
賴特綜合征為臨床上比較罕見的一種特殊類型反應性關節炎,以非淋病性尿道炎、結膜炎、關節炎三聯征為典型臨床特征。該病好發于青年男性,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考慮與接觸感染有關,并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由于該病發病率較低,基層醫生常常由于對此病缺乏認識而導致誤診和漏診。筆者在工作中曾遇1例賴特綜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F報告如下,以供廣大基層醫務工作者借鑒。
患者男,34歲,未婚。因“反復尿頻、尿急、尿痛7 d,伴雙膝關節腫痛、發熱2 d”入院?;颊? d前無誘因出現尿頻、尿急,當時未予重視。后尿頻、尿急逐漸加重,且出現尿痛,隨即到當地衛生室就診,診斷為“尿路感染”,給予“頭孢曲松鈉、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治療,效果不佳。2 d前又出現雙膝關節腫脹、疼痛,同時伴發熱,體溫高達38.5℃,又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改用“青霉素、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仍無明顯好轉。急來我院就診,門診擬以“發熱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患者口渴明顯,喝水較多,納差,夜間睡眠差,小便量多,大便如常。有冶游史。入院查體:體溫38.3℃,雙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光滑;頸軟,氣管居中;心肺聽診無異常;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龜頭充血,見少許膿性分泌物;雙膝關節明顯紅腫,以右膝為重,壓痛明顯,活動受限,浮髕試驗(+)。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13×109/L,血紅蛋白120 g/L;血沉50 mm/1 h末;血支原體(+);空腹血糖11.7 mmol/L,餐后2 h血糖21.3 mmol/L;尿糖(+++),尿紅細胞300個/μL,尿白細胞25個/μL;抗“O”、抗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雙膝關節正側位X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根據其發病特點及相關輔助檢查初步診斷為:①發熱待查,賴特綜合征?②2型糖尿病。給予阿奇霉素靜脈滴注,二甲雙胍、布洛芬緩釋片口服,嚴格控制飲食等對癥治療。治療4 d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體溫恢復正常。因受我院輔助檢查條件所限,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建議患者到上級醫院就診。因患者家庭經濟拮據,不愿到上級醫院住院治療,遂建議其到上級醫院相關科室門診檢查后,繼續回本院住院治療。經上級醫院風濕免疫科門診給予解脲支原體、解脲衣原體、膝關節液常規及相關血清學檢查,同時繼續在我院對癥治療。后結果回報:解脲支原體(+)、解脲衣原體(-);膝關節液黃色混濁,有絮狀沉淀物,離心沉淀有血;黏蛋白試驗(+);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至此,患者賴特綜合征及2型糖尿病確診。住院治療20 d,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對相關指標進行復查,均恢復正常,好轉出院。隨訪3個月,賴特綜合征未再復發,因遵醫囑控制飲食及按時服藥,復查血糖一直正常。
2型糖尿病是臨床最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但以賴特綜合征為首發癥狀的2型糖尿病卻罕見報道。賴特綜合征(RS)的發病機制不明,目前認為,與感染、遺傳標記抗原(HLA-B27)和免疫失調等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RS起病形式主要有性傳播型和痢疾型2種[1]。本例患者因年輕未檢查過血糖,發病后又以賴特綜合征為首發癥狀,極易使臨床醫生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導致誤診。該患者之所以被反復誤診,是因為基層臨床醫生對賴特綜合征不認識、不了解,僅根據其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診斷,沒有考慮到癥狀之間的必然聯系。雖然患者在病程中也出現了口渴、多飲癥狀,但卻被認為是發熱及納差所致。
綜上,筆者建議:基層臨床醫生不但要熟練掌握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且對罕見病也應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誤診。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賴特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2):111-113.
1672-7185(2014)01-0041-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1.025
2013-10-15)
R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