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森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中心衛生院,324014)
·讀者·編者·
以患者為鏡
陳錦森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中心衛生院,324014)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其中“照鏡子”既是關鍵步驟,又是重要方法,目的是為了擺問題、找差距、明方向,為“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準備。作為醫生,服務的對象是患者,工作是否認真、用藥是否合理、態度是否和藹、病情是否好轉,直接關系到患者是否滿意。故,醫生要以患者為鏡,從患者身上照出自身的問題與不足。
古人云:“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容,鏡于人則知吉兇,人視水見行,視民知治否”。大意是說:用水作為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行狀,用百姓作鏡子,則可照出治理情況如何。今天,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醫生要遵循“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認真做到“三好一滿意”。同時,醫患關系是否融洽,也是檢驗每一位醫生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尺。
以患者為鏡,照是否常接地氣。基層醫生,是健康的守門人,是疾病預防保健的中堅力量,是防止慢性病“河水泛濫”的忠實守衛者。工作是否認真、宣教是否執行、隨訪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健康。故要常串戶、進家門、接地氣。與群眾交流,不能居高臨下、裝腔作勢,不能走馬觀花、敷衍了事,不能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與群眾溝通要心貼心,拉家常。要學會傾聽、懂得尊重。這樣群眾才會認可你、信任你。如此接地氣、勤溝通,群眾才能把你當“自己的人”,聽得進你講的話,慢病宣教才有力度,改變群眾的不良嗜好才能有成效。
以患者為鏡,照是否醫德仁心。醫學最高尚之處是要有救人助人、不計索取的精神,救患者于水火之中,解眾人于懸倒。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過:“若有疾厄來求救者,醫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煩,若己有之,身心凄愴,勿避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行跡之心。”這些論述在今天看來,依然閃現著高尚的醫德仁心,與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醫學生誓言》相比毫不遜色。作為基層醫生,既要做好基本醫療工作,又要做好公共衛生工作,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醫生要心懷仁慈之心,要“仁心濟仁術”。把患者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施以“仁心”好言相慰,施以“仁術”妙手回春。如此方能達到“我愿醫者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只照病痛屋”的境界。
以患者為鏡,照患者是否滿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花最少的錢,治好身上的病。我們常對患者說:“你的健康,我的心愿。”基層醫院,硬件設備相對簡單,但我們要通過“望、聞、問、切”的基本功,發揮自己的專業水準,以及利用現有的設備,認真仔細地為患者作出診療,對癥下藥,不花冤枉錢。遇到問題要不推諉、不冷漠,做好首診負責制。對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要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并及時與上級醫院聯系,做好雙向轉診制度。要有“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的心境,讓來院就診的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滿意。
毋庸諱言,現代社會是“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網絡時代,每位患者都是一個響亮的“麥克風”,醫生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群眾茶余飯后議論的話題。因此,一個醫生要想獲得群眾的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善待患者。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每一位醫務人員在平時工作中,要常以患者為鏡,自覺照、經常照,這樣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與缺點,才能做到自省、自警、自勵,從而樹立良好的醫生形象,為醫患和諧鋪開平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