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355;2.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 510000;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風引湯治驗舉隅
趙學謙1李玉婕2王中琳3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355;2.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 510000;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舉王中琳教授運用風引湯治療肝風化火的不寐與眩暈的兩則醫案,有助于拓寬臨床運用風引湯的臨證思路。
風引湯;肝風化火;不寐;眩暈
吾師王中琳教授,從醫執教二十余載,熟諳經典,善用經方,于臨床用風引湯常獲良效,現舉驗案兩則如下。
余某,女,56歲,2013年3月26日初診。患者失眠3年余,入睡困難,眠淺易醒,醒后復睡困難,現口服佐匹克隆一片助眠,夜眠2~3h。胸悶,情緒易激動,五心煩熱,多汗,體瘦,納可,大便干,日行一次,小便略頻。舌紅苔薄黃膩,脈浮弦滑。治宜清熱化痰熄風,鎮心安神。處方以風引湯加味:大黃9g,桂枝9g,干姜9g,生石膏40g,滑石粉30g,紫石英2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寒水石20g,赤石脂15g,白石脂15g,生甘草6g,銀柴胡15g。每日一劑,早晚兩次分服,上方服7劑,入睡困難顯著改善,仍口服佐匹克隆助眠,夜間可眠5h左右,醒后可很快入睡,心煩和便干亦改善。前方改生石膏30g,加銀柴胡12g,停用佐匹克隆,繼服14劑,睡眠恢復如常。
張某,女,59歲,2013年12月13日初診。患者頭暈頭脹20余年,加重20天?,F癥見:頭暈,視物搖晃,頭脹,巔頂及前額脹痛尤甚,驚悸不安,心煩易怒,肚臍左、肚臍下脹痛,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浮弦細。治宜清熱熄風,平眩鎮驚。擬風引湯原方:大黃6g,桂枝9g,干姜9g,生石膏30g,滑石粉30g,紫石英2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寒水石15g,赤石脂15g,白石脂15g,生甘草6g。每日一劑,早晚兩次分服,上方服7劑后復診,頭暈頭脹明顯減輕,偶有不適,心煩驚悸亦減,肚臍左和肚臍下仍感不適,前方加巴戟天30g,患者繼服21劑,諸證悉除,僅肚臍偶感不適。
按:此兩例皆屬肝風化火,擾亂心神證,《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曰:“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疭,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方中重用生石膏、滑石和白石脂甘寒之品清金以伐木;生龍骨、生牡蠣鎮心安神潛陽;大黃下泄陽亢之風熱;寒水石助腎水之真陰以涵木;紫石英以補驚亂之心神,赤石脂現在多遵喻嘉言之說“濃土以除其濕”,吾師認為《神農本草經》有青、赤、黃、白、黑無色石脂,依“五色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之意解釋為赤石脂色赤入心,可以補心安神。案例一中加入銀柴胡者,以其體瘦兼有五心煩熱,體質偏陰虛,因此加入甘平養陰之銀柴胡,防止石藥傷陰之弊。案例二中加入巴戟天,依《神農本草經》謂“大風邪氣”,平眩熄風。吾師對方中桂枝、干姜、生甘草的應用別有卓見。依《素問.臟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陶氏云:肝德在散,經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酸瀉之,辛補之?!笨芍鹬?、干姜性辛溫,以補肝之體,補體可以克制肝之用太過即肝陽亢盛,生甘草性甘溫,以緩制風木太過。諸藥配伍,共奏清熱鎮靜,化痰熄風之功效。
R256.23 R255.3
A
1007-8517(2014)14-0139-01
201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