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天津 300193
土家醫氣血理論淺析
林宏樂郝玉琳萬里劉德紅熊智江陳紅梅*邢永革
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天津 300193
對近20年來學界就土家醫氣血理論的研究進行梳理,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歸類整理,分析其研究內容及存在的問題,期望為進一步研究該問題提供參考。
土家族;醫藥理論;氣血;研究述評
土家族醫藥學家認為,氣與血是人體生命活動中最重要的物質,氣血理論是土家醫藥理論的基礎。氣血充盈調合者則健康,任何疾病莫不與氣血相關,所以研究和總結土家醫氣血理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土家族醫藥知識的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不存在土家文字記載的醫藥知識等古籍,因此古代沒有土家族醫藥氣血理論的文字記載。雖然現代學者用漢字從不同的角度對土家醫氣血的概念進行了不同的描述,但整體上對土家醫氣血概念的內涵基本是統一的。現概述如下。
嚴其云介紹了土家名醫汪古珊的“人生氣化學說”,認為“人以氣化,不以精化”。他以自然界的普遍現象為例,認為“精”是種子的仁核,“氣”好比仁核中的生意。同時他認為“氣含陰陽”,“陽氣”在人一生中的生長、壯、老、已起主導作用[1]。符開春、何玉珍也指出土家醫認為陰陽二氣平衡是人體健康的保證[2]。洪宗國在介紹土家醫藥思想特色時提出“唯氣論”和“唯陽論”,在“唯陽論”中強調“人體生命就是陽氣漸生至盛,再由盛至衰的轉歸消亡過程”,“人體性命的根本是陰陽二氣相交”[3]。以上學者從不同側面談及了土家醫的氣血概念。
田華詠[4]從三元臟器角度最先系統論述了土家醫的氣血概念,在對氣的認識上,他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有關物質成份,如清氣與谷氣”、“氣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所在”、“氣也是人體得以維持恒溫的關鍵所在”、“氣還是人體疾病產生的原因”。在對血的認識上,田老認為“血,是由水精與谷精在上元心氣的作用下化生的一種紅色精微物質,具有營養機體的重要作用。”同時,田老對土家醫關于紅血、青血、污血的概念作了詳細介紹。田老系統地論述了土家醫氣血理論,對土家醫藥理論研究是極具借鑒意義的。學者趙敬華也對氣血進行詳細的理論闡述,并且有不少獨到的見解。趙敬華[5]指出“氣是最基本的物質”,認為“氣是通過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引進土家族醫學領域的”,“自然界‘天氣’”在上元作用下形成清氣。趙敬華的學生趙露在《土家族醫學精氣血生成與功能淺析》[6]一文中,將土家醫和中醫在氣血方面的描述進行淺要對比,并指出土家醫紅血和青血類似于現代醫學的動脈血和靜脈血。這個觀點比較新穎,從側面論證了土家醫的科學性。學者鄭蘭[7]將土家醫和中醫從血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后,也認為土家醫的“紅血與青血與現代醫學的動脈血和靜脈血相似”,這也是土家醫較中醫的一大特色。朱國豪、杜江等編著的《土家族醫藥》[8]一書將氣血稱之為“人體內的三元物質”,這種描述結合了土家醫藥三元學說理論特色。另外,該書還多處引用土家歌訣來闡述土家醫氣血的作用,如“氣是血所生,精血氣之源,人靠一身氣,氣是人精神”等。杜江、朱國豪在《土家醫的生理歌訣淺說》[9]中用通俗易懂的歌訣闡述了氣血的性質和功能。歌謠具有民族特色,土家歌謠對繼承發揚原汁原味的土家醫理論是非常有幫助的。洪宗國[11]認為“人體內在的三元物質”的氣血,有別于人體外在的三元物質“筋、肉、骨”,更為細致地描述了氣血與三元論的聯系,并且該文語言上采用現代醫學術語來解釋土家醫氣血的本質[10]。土家醫翟仁泉指出氣血的特性:氣血是流于人體周身,無所不在,晝夜不息,生生不止的。學者膝建率也強調了氣血與三元臟器之間的整體性及相互關系[12]。
氣血是土家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土家醫對氣血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主要是從土家醫的“三元學說”來闡述其內涵。土家醫將人體臟器分為上、中、下三元,是人體內在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氣血由三元中的內臟所產生,并在體內循環往復,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土家醫藥理論十分重視氣血對人體的功用,氣血是最基本的物質,氣血旺則人體健康,氣血壞則人體消。田華詠等人[13]提出“氣是人體動力”,“血是營養源泉”,氣血是人體機能正常的保證,百病源于氣血失衡。符開春[14]提出了土家醫唯氣血說,認為氣和血盛則無病。趙敬華[5]提出了土家醫“有氣生,無氣亡”的說法,人體組織器官維持活動依靠氣的推動,可見“氣是生命的根”。土家名醫潘永華更為直接地提出“人活的就是一口氣”[15],即生命之氣,生命沒有這口氣就會終止。朱國豪、杜江的文獻[9]中提出相關的歌謠:“人靠一身氣,氣是人精神”,同樣揭示了氣的作用。膝建率[12]也指出,氣血失調是人體疾病產生的最基本的原因。趙露[6]在氣的重要性方面,提出“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并且認為歷代醫家都重視氣的作用,以這種觀點為指導的醫療活動對土家人養生保健做出了巨大貢獻。洪宗國在2013年發表的《土家醫藥思想特色》[3]一文中,提出了土家醫氣的概念是在中醫氣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多方面發揮的,將土家醫氣的概念概括為“唯氣論”,亦說明了氣在土家醫中的基礎作用。以上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土家醫氣血的作用進行了闡述。
土家醫認為氣血異常人將出現各種病態,下面將學者就土家醫氣血異常而出現的各種病態研究的情況從氣病與血病兩個方面進行陳述。
3.1 氣病 田華詠等人[12]最先提出氣血失調、冷熱失衡是疾病的基本病理。他將氣的病理概括為氣虧、氣阻、氣逆,從宏觀上對氣病進行了分類。同時,田華詠[17]提到氣血病理之間的關聯:“氣病則血病,氣虧則血虛,氣阻則血瘀,氣逆則見紅,血虧則氣虛,血瘀則氣阻”。嚴其云[1]總結了汪古珊百病歸結于陽氣和陰氣關系的觀點,認為:陽氣流通,陰氣不滯則身體健康;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即陽氣是氣中之君。陽氣無傷,百病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醫者符開春在《論土家醫常用治病方法》[14]中將人體病癥歸結于毒氣侵入,正氣受損。符開春、何玉珍《試論土家醫毒氣學說》[16]一文對《論土家醫常用治病方法》中提及的“毒氣”,進行了更為詳細地研究,提出土家醫的“毒氣致病說”。龍奉璽和唐東昕也對毒氣致病理論進行了類似的探討[18]。學者趙敬華[5]認為,人體疾病產生的原因眾多,但是大多是由于病氣(廢氣或瘟氣)引起。廢氣積余體內,人體就產生病癥。潘永華[15]認為氣病的病因是人體內外的氣產生濕氣、寒氣、風氣、火氣等,從而導致氣病;他將因氣而致的病分為氣病、岔氣、肚腸氣、冷氣等24類。
3.2 血病 田華詠[12]將血的病理概括為血虧、血瘀和出血三種,并且對三者詳細論述。祝均輝等人[19]從出血角度分析,“大凡血證不外有二條出路,一是七竅表象出血,與相關的臟腑相對應,二是隱血,主要是指腦、心、肝等無外竅出口器官的出血”。土家醫有“病理現象多為氣滯血瘀”的說法,土醫翟仁泉[11]詳細介紹了土家醫“氣滯血瘀”學說,認為氣滯可導致血瘀,血瘀又可阻滯氣的運行;并且對氣滯血瘀的臨床征象進行了描述。鄭蘭[7]比較土家醫和中醫對血瘀的論述發現,“對于血液溢于筋脈之外而停滯于體內的狀態,土家醫界定為血瘀,而中醫界定為出血”。
土家醫認為氣病與血病有不同的治療原則,下面將學者就土家醫氣血病治則的研究情況陳述如下。
4.1 氣病治則 符開春[14]在“毒氣”致病的基礎上,提到兩個治病原則:“調理氣血,使人氣血和暢”、“治病必定要驅邪出外,毒氣盡,則人體正氣自安”;并將治病方法分為“內治”和“外治”兩種。符開春、何玉珍在《淺談土家醫的陰陽水療法》[2]一文中,介紹了土家醫陰陽水療法的理論依據和制作方法,古代土家醫注重水的作用,從沸水中汲取純陽之氣,目的也是為了治愈陰陽失衡,使陰陽二氣得以平衡,起到調理陰陽的作用。潘永華[15]還詳細介紹了氣病的治法,將治氣病的藥物分為補氣藥、理氣藥、破氣藥、降氣藥,并且舉出主要藥物名和炮制方法。
4.2 血病治則 醫者祝均輝等人[28]在血癥治法方面有專門的研究,介紹了土家治血癥三法:“引法”、“清法”、“補法”,并且詳細指出對應的各種癥狀。陳鎮剛[20]則從“出血”角度,研究45位患者的出血病情況,是土家醫出血病治療的寶貴經驗。馬莎、郭義在對不同民族刺絡放血療法的比較研究中,提到了土家醫放血的工具瓷瓦針[21]。治療坐骨風癥方面,蒲克[22]用土家醫瓦針放血療法進行臨床研究,提倡放血療法與方藥內服合用,起到散寒利濕,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
以上主要從氣血概念、氣血作用、氣血病態、氣血病治則四個方面對近20年來土家醫氣血理論的研究進行了歸類整理。在氣血概念的描述上,土家醫藥理論在三元理論學說指導下,與土家族文學相結合,具有土家族醫藥理論特色;土家醫藥理論強調氣血的地位和作用,但并未作專門研究;在氣血病研究上,氣病分類詳細,相比之下,血病研究較少;病癥治則研究涉及到了毒氣、水療以及治法原則,一些文獻還結合了臨床研究,但是藥物研究明顯不足。希望以上歸納整理能為當前土家醫藥理論研究,特別是氣血理論研究提供借鑒。
[1]嚴其云.鄂西土家族名醫汪古珊與《醫學萃精》[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2,3:139-141.
[2]符開春,何玉珍.淺談土家醫的陰陽水療法[C]. 2002全國土家族苗族醫藥學術會議論文專輯,2002:23-24.
[3]洪宗國.土家醫藥思想特色[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32(3):30-34.
[4]田華詠.土家醫氣血精與三元學說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9,6:331-312.
[5]趙敬華.土家族醫藥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20.
[6]趙露.土家醫學精氣血生成運行與功能淺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3(3):74.
[7]鄭蘭.淺析土家醫對血的認識特色[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20:42.
[8]朱國豪,杜江,張景梅.土家族醫藥[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10
[9]杜江,朱國豪.土家醫的生理歌訣淺說[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2(2):60-61.
[10]洪宗國.土家醫三元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32(4):37-40.
[11]翟仁泉.土家醫氣滯血瘀學說在骨傷科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2(2):24.
[12]膝建率.論土家族醫藥學的整體觀[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2(2):6-7.
[13]田華詠,潘永華,唐永佳,等.土家族醫藥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18.
[14]符開春.論土家醫常用治病方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2(57):189-190.
[15]潘永華.試論土家醫對氣病的認識[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7,7(3):6.
[16]符開春,何玉珍.試論土家醫毒氣學說[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2(2):3-5.
[17]田華詠.土家醫致病原因與發病機理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0,5:260-261.
[18]龍奉璽,唐東昕.土家族醫學三元學說及毒氣致病理論探討[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24(1):1-2.
[19]祝均輝,胡德俊,楊菊芳,等.土家醫治血證三法[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2(2):26-27.
[20]陳鎮剛.土家醫中醫結合治療45例出血病人[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8(8):28.
[21]馬莎,郭義.中國不同民族刺絡放血療法的比較研究[J].天津中醫藥,2004,21(1):35-37.
[22]蒲克.土家醫瓦針放血療法治療坐骨風癥43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5(5):16.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編號:201310063010)。
林宏樂(1991-),男,福建人,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2011級漢語言專業本科生。
陳紅梅(1976-),女,四川人,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文獻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R29
A
1007-8517(2014)20-0001-02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