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韓 壯 李奇志 趙家駒 邱 闖
(1.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11004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3.遼寧省沈陽市中大骨科醫院)
微創有限切開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張 濤1韓 壯2李奇志1趙家駒3邱 闖1
(1.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11004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3.遼寧省沈陽市中大骨科醫院)
目的 探討微創有限切開手術治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的臨床效果。方法 自2008年6月—2012年3月,對21例急性膝內側副韌帶損傷的患者實施微創有限切開治療手術,評價療效。結果 隨訪12~21個月,平均15.7個月。所有患者膝關節術后穩定性良好,外翻應力實驗陰性;采用Lysholm評分標準,優16例、良4例、可1例,優良率95.2%;術前評分(55.7±6.7)分,術后1年評分(88.5±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微創有限切開手術治療膝內側副韌帶損傷具有切口小、創傷少、感染機率少、關節功能恢復好且韌帶修復牢固、可靠等優點。
微創;有限切開;膝關節;內側副韌帶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體育鍛煉,在運動中出現骨與關節損傷的患者也逐漸增多。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承重關節之一,運動中不注意適當保護,常見損傷膝關節韌帶。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性的重要結構,其損傷后治療不當,易導致關節僵硬、關節腫脹、反復慢性疼痛、關節不穩定,最終導致創傷性關節炎[1]。我院骨科自2008年6月—2012年3月,對21例急性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患者實施微創有限切開治療手術,治療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齡23~71歲,平均42歲;運動損傷13例、車禍外傷5例、扭傷3例;右膝13例、左膝8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13 d,平均6 d;膝內側副韌帶二度損傷14例、三度損傷7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0~30°膝外翻試驗陽性,并行DR及磁共振檢查證實。
1.2 術前準備 患者收治入院后,如受傷時間較短,在1~2 d內,均采用冰袋濕敷,以減輕局部腫脹,并均行支具外固定,患肢抬高制動。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化驗、心電圖等,膝關節術前行DR、磁共振,對可疑膝關節周圍骨折者行CT掃描。
1.3 手術方法 麻醉采用聯合阻滯或全麻,根據患者經濟情況也可采用局麻手術。常規在患肢上縛氣壓止血帶下施術。術前于膝內側,內側副韌帶走行區,標記好手術切口,縱行,長度約1.5~1.6 cm。切口部位選擇,根據檢查膝內側壓痛點,個別可觸及韌帶斷端之凹陷部位,再根據磁共振上影像提示損傷部位,二者綜合考慮,選擇好手術切口部位。在預先選定的手術切口部位做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及淺筋膜,術中注意保護隱神經、大隱靜脈。從切口向深部酌情潛行擴大,顯露內側副韌帶,尋找斷裂部位。術中根據韌帶損傷情況及部位行相應處理。體部斷裂者,行斷裂端重疊修補緊縮縫合;抵止點處斷裂者,行帶線錨釘編織縫合;伴抵止點部位撕脫骨折塊者,行帶墊螺釘固定及相應縫合。沖洗后,逐層縫合關皮。
1.4 術后處理 術后予以石膏膝關節屈曲30°位外固定3周,并逐步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術后3周,改為防止膝關節內外翻的可調節角度的膝關節支具外固定,并行膝伸屈功能鍛煉。術后6周,去除外固定,棄拐下地行走。
1.5 評分標準 根據Lysholm等的評分標準,分優、良、可、差四個等級。優:95~100分。良:84~94分,體育鍛煉后有不適癥狀。可:74~83分,日?;顒雍笥胁贿m癥狀。差:≤73分[2]。
21例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患者,均獲隨訪12~21個月,平均15.7個月。所有患者手術切口均一期愈合,無感染、隱神經損傷情況發生,手術后切口疼痛感輕。膝關節術后的穩定性良好,外翻應力試驗呈陰性。本組病例中,優16例、良4例、可1例,優良率95.2%。術前評分(55.7±6.7)分,術后1年評分(88.5±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MCL損傷及修補情況見圖1—2(封三)。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在臨床工作中常見,治療上一直存在爭議,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尚未有明確的統一標準。傳統膝內側副韌帶的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從股骨內髁上方1.5~2.0 cm處,止于脛骨內髁前側,切口長度約8~10 cm。相對存在的問題較多,切口長,患者術后疼痛重,感染機率大。同時,隱神經、大隱靜脈損傷機率大,即便術中嚴格保護,未因影響顯露內側副韌帶而行切斷,但因術中長段的分離,術后粘連,亦影響到其功能。術后切口部位組織粘連,影響膝關節伸展功能,導致關節粘連、關節僵硬、關節功能障礙。為此,國內外很多醫生對膝內側副韌帶損傷采取保守治療。
然而,對內側副韌帶損傷采取保守治療,會導致韌帶在松弛狀態下愈合,韌帶的質量和強度下降,會導致關節不穩定,久之會導致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Frank等[3]用兔膝MCL損傷模型證實,非手術修復的韌帶的最大張力負荷只能達到正常韌帶的40%~60%。Abramowitch等[4]在山羊模型中也得到相同的結果。Marshall[5]經組織學觀察提出保守或手術治療韌帶破損,愈合速度也是一樣的。手術改善韌帶修復的質量而不是愈合的速度。實驗發現內側副韌帶的愈合會受到其斷端間隙大小的影響,間隙大時,三型膠原為主的瘢痕組織將充填斷端間隙,愈合后的韌帶力學性能明顯低于原有韌帶,其拉張強度僅為正常的50%~70%[6-7]。另外,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緊張時,通過神經可使膝關節周圍肌群發生反射性收縮,加強關節穩定。而韌帶斷裂后,如在松弛狀態下愈合,上述機制的破壞,影響膝關節穩定性。
如何使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既得到有序修復,又避免傳統手術的并發癥呢?現在微創手術進入外科領域,并逐漸被臨床醫生掌握及患者、社會認同。骨科方面,骨折治療也從既往的傳統切開復位手術,轉變為Mippo手術技術,有限切開手術技術,既保留骨折部位軟組織血供,使骨折充分愈合,以使之恢復功能,又減少了手術創傷。基于此,我們采取了微創有限切開治療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此項手術既使斷裂的韌帶得到有序的修復,使之盡可能恢復原有的抗拉伸張力,使關節恢復穩定,又具備手術切口小、不破壞局部血運,術后患者疼痛輕,術后感染機率??;隱神經、大隱靜脈損傷機率小,切口部位粘連范圍小,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好、快等特點。我們采用此技術治療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效果好,患者滿意,值得推廣使用。
[1] 孫克民,王平,盧啟貴,等.同種異體半腱肌腱解剖重建修復膝關節內側副韌帶Ⅲ度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6):555-556.
[2] Briggs KK, Kocher MS, Rodkey WG, et al.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responsiveness of the lysholm knee score and tegner activity scale for patients with meniscal injury of the knee[J]. J Bone Joint Surg(Am), 2006, 88(4): 698-705.
[3] Frank C, Amiel D, WooSL, et al. Normal ligament properties and ligament healing[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5, 19(6): 15-25.
[4] Abramowitch SD, Yagi M, Tsuda E, et al. The healing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following a combined anterior cruciate and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y-a biomechanical study in a goat model[J]. Jorthop Res, 2003, 21(6): 1124-1130.
[5] Marshall JL. Knee ligament injures, 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J]. Orchop Clin North Am, 1977, 8(3): 664-668.
[6] Kanamori A, Sakane M, Zeminski J, et al. In-situforce i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structures of intact and ACL-deficient knees[J]. J Orthop Sci, 2000, 5(6): 567-571.
[7] Sakane M, Livesay GA, Fox R J, et al.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e ACL, MCL, and bony contact to the anterior stability of the knee[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9, 7(2): 93-97.
1672-7185(2014)04-0039-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4.022
2013-11-15)
R6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