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萍 王丹鶴
(1.遼寧省鞍山市中醫院,114001 2.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七年制2012級5班)
消化性潰瘍(PU)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對其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是胃潰瘍形成和復發的重要因素。隨著治療措施的不斷完善,使得潰瘍病的愈合率達80%以上。然而PU的高復發率至今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近5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HP陽性PU,在提高潰瘍愈合率、降低復發率方面取得明顯效果,總結如下。
本組病例共189例,男99例,女90例;年齡18~60歲,平均39.6歲;病程1個月~2年88例,2~4年69例,4年以上32例。胃鏡檢查胃潰瘍69例,十二指腸潰瘍91例,復合型潰瘍29例。按就診先后隨機分為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89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診斷標準:①經電子胃鏡證實為活動性潰瘍,排除活動性出血、幽門梗阻及惡變者。②潰瘍長徑5~18mm,基部較淺,潰瘍邊緣光滑。③尿素酶試驗及組織染色檢測HP均陽性。④治療前1個月未使用過抗菌藥物、鉍劑及制酸藥。⑤無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兩組病例均給予耐信(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20mg/次,克拉霉素片(江蘇揚子江藥業)0.5g/次,阿莫西林膠囊(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1.0g/次,每日2次,早餐前、睡前半小時服用,共服10d。10d后改為耐信20mg/次,每日1次,早餐前半小時服,總計6周。
治療組在上述方案基礎上,給予自擬胃寧湯,方藥組成:黃芪20g,白術10g,茯苓15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炒麥芽10g,大黃6g,黃連3g,吳茱萸3g,蒲公英12g,白花蛇舌草12g,丹參12g,蘇梗10g,砂仁10g,陳皮10g,清半夏9g,白及10g,海螵蛸15g。隨證加減:脾虛失運加黨參、山藥等;肝郁氣滯加柴胡、郁金、香附等;夾血瘀刺痛明顯加蒲黃、五靈脂、當歸、赤芍等;胃陰不足加天花粉、石斛、麥冬等。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2次餐后半小時溫含服(含服時間盡量長,以20min飲盡為宜)。4周為1個療程,共服2個療程,服藥期間忌辛冷刺激性食物。
觀察方法: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4周均行胃鏡檢查,觀察潰瘍變化情況,并于胃竇距幽門約3cm處取胃竇黏膜3塊,所有標本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及組織涂片Gram染色法檢測HP。HP快速檢測用福建三強生化有限公司生產的HPUT試劑盒,胃鏡為日本富士能WG-88FP型。胃鏡下潰瘍分期:(1)活動期(A期):①A1期:潰瘍底覆厚白苔,周邊炎癥水腫明顯;②A2期:潰瘍底白苔清晰,周圍炎癥水腫減輕。(2)愈合期(H期):①H1期:潰瘍縮小,周邊炎癥腫脹消退,皺襞集中到達潰瘍邊緣,伴有新生毛細血管;②H2期:潰瘍變淺、變小,周圍黏膜發生皺褶,再生上皮加寬。(3)瘢痕期(S期):①S1期:黏膜缺損已完全由再生上皮覆蓋,新生紅色上皮出現皺襞平滑向潰瘍中心集中;②S2期:再生上皮增厚,紅色漸變為白色,與周圍黏膜大體相同,可見黏膜集中像。
療效判定標準:(1)臨床療效: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顯示潰瘍S1期或S2期;有效:臨床癥狀消失或偶有輕微癥狀,胃鏡顯示潰瘍H1期或H2期;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胃鏡顯示潰瘍A1期或A2期。(2)HP根除判定:療程結束1個月復查尿素酶試驗及組織染色檢測,HP均為陰性,為根除;如有一項或兩項陽性則表示未根除。
結果:(1)臨床療效:治療組100例,臨床治愈97例(97.0%),有效2例(2.0%),無效1例(1.0%),總有效率99%;對照組89例,臨床治愈72例(80.9%),有效6例(6.7%),無效11例(12.4%),總有效率87.6%。治療組愈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2)HP根除情況:治療組HP根除96例(96.0%),對照組HP根除66例(74.2%),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隨訪情況:分別對兩組中有效及治愈患者進行約診隨訪1年,如約就診者,治療組有效96例,無復發,對照組78例,9例復發,復發率分別為0和11.5%。兩組隨訪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降低復發率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研究證明,HP感染是PU的重要致病因子,根除HP有利于PU的愈合,并可有效地降低潰瘍的復發率,因此,HP的根除對HP相關性PU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單純西藥治療近期潰瘍愈合率較高,但遠期復發率高。隨著抗生素在HP根除治療中的廣泛應用,HP耐藥菌株的發生率不斷上升,以致當前HP根除的難度越來越大,導致HP根治的失敗。加用中藥治療HP陽性的PU比單用西藥有更好的臨床效果,調節腸道菌群同時并能減少應用抗生素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有研究顯示,由于宿主口腔中多部位存在HP,提示口腔HP可能是胃內HP感染的重要來源[1],所以口腔HP也是HP根除失敗和復發或再發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藥煎劑含服可以增加口腔HP的清除率,從而提高HP陽性PU的治愈率,降低復發率。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黃連、黃芪、蘇梗、丹參、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砂仁等對HP均有不同程度抑殺作用。白花蛇舌草、黃芪、丹參等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可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增強細胞代謝、促進胃腸運動、減輕黏膜炎癥、加速黏膜修復、促進潰瘍愈合。李廷荃等[2~4]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中藥黃芪、丹參不僅可以促進大鼠乙酸胃潰瘍的愈合,提高潰瘍愈合質量,而且可以分別促進大鼠胃潰瘍愈合過程中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的表達。張永峰等[5]探討了健脾化瘀清熱代表藥(黃芪、丹參、黃連)提高潰瘍愈合質量的機制。
PU屬中醫“胃脘痛”范疇,根據全身癥狀及局部潰瘍特征進行辨證論治,加用中藥可彌補西藥治療的不足。中西醫結合治療,即為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不論HP根除率還是潰瘍愈合質量均有顯著提高,在治愈潰瘍的同時對紊亂的消化功能進行調整,從而可消除潰瘍的復發因素。
本觀察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HP相關性PU具有HP根除率、潰瘍愈合率高、復發率低等優點,是治療HP相關性PU的理想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胡文杰,孟煥新.幽門螺旋桿菌在口腔中的特征性分布[J].中國微生物學,2004,16(2):93-97.
[2]李廷荃,王唏星,馬貴同.黃芪對大鼠胃潰瘍愈合過程中表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表達的影響[J].山西中醫,2007,23(2):61-63.
[3]李廷荃,馬貴同,趙晉明.丹參對大鼠胃潰瘍愈合過程中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表達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12):51-53.
[4]李廷荃,馬貴同.補氣活血中藥對大鼠胃潰瘍愈合過程中EGFR、bFGFR蛋白表達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7):78-80.
[5]張永鋒,吳正治,賈秀琴.健脾化瘀清熱藥對大鼠胃潰瘍愈合質量及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