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在全科醫師培訓和全科醫師師資培訓上面做的一點嘗試和探索。
國際全科醫師培訓項目是為了有效引進國際先進全科醫學理念和技術,更好地實現對全科醫生隊伍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培養,不斷提升我市全科醫生的服務水平。希望我們完成培訓之后,一是能夠達到國際職業水準,二是具備合格的全科師資,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
我們希望全科醫生培訓完后能獲得以下知識:全科醫學知識;臨床技能;全科醫學的理念;教學技能;語言能力;知識與理念的運用;循證醫學與嚴謹的醫學行為模式;達到專業水準。
深圳市社區衛生協會成立之后,我們覺得深圳市全科醫生的水平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就和美國公司合作,尋找資源,最后通過這些機構我們建立了這樣一個項目。我們的主要合作方是國際促進衛生保健教育聯盟(IPCEA),一個美國的家庭醫生教育協會聯盟。由IPCEA在美國征募志愿者醫生,給我們制訂比較完善的學術規范;而深圳這邊是寶安區衛生局負責整個項目的組織、協調,以及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寶安區衛生局下屬的寶安區醫院和西鄉醫院負責具體的建設;深圳醫學繼續教育中心也負責一部分組織支持協調工作,提供一部分的經費,此外也提供一些教育資源。
課程設計分三年,第一年按系統來學;第二年是臨診學習,再結合一些站點學習;第三年還沒有確定,因為我們要看具體的效果,再制訂相關的方案和規劃。學員:一級學員20人(他們回去還要向第二批學員教學),二級學員64人,均為我市在崗全科醫師。師資力量:IPCEA為主,結合國內外有關專家。學制:第一年每月一周,第二年每兩月一周,第三年每四月一周。課程設計:第一年系統疾病,第二年臨診學習+專題學習,第三年在臨診中學習。期間穿插結合各種專題學習。
學習方式我們主要采用講座形式,比較獨特的是我們在征得病人知情同意配合的前提條件下,采用了典型病人教學模式。此外舉行沙龍討論、交流以配合培訓,提升教學效果。
這個項目是從2013年1月開始的,通過這一年的學習,我們基本上把各個系統都過了一遍。但是要強調一點,雖然學習的是各個系統,但是是以全科醫生的視角去學習的。
學習周期:第一批學員每月1個培訓周,共完成11期;第二批學員每月兩天的培訓,多數已完成6~8期學習。培訓內容: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2期)、皮膚疾病、五官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道疾病、骨與關節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健康預防、呼吸系統疾病。培訓方式:每個教學周共4.5天,系統學習一類疾病或健康問題,其中4天為病例教學(真實病人接診),一個上午為講座,學習周結束后安排一個下午的沙龍活動。
此外還有專題學習:醫學教育基礎理論與方法;學習型團隊的建立;醫患溝通、教學技巧的學習。
經過我們的調查,學員對培訓各方面滿意度為81.7%~92.0%,培訓項目的整體認可度為92.0%,培訓項目學習內容的認可度為89.6%,培訓項目學習方式的認可度為85.7%,對帶教老師的認可度為87.5%,對自己帶教能力的認可度為74.0%,繼續參與項目學習的意愿程度為91.0%,繼續帶教的意愿程度為81.7%,所在社管中心的支持力度為86.5%。接下來,我們還會在2014年2月份舉行年度考試,評估培訓效果。由美國醫生來做,首先是2個小時的筆試,然后兩個美國專家扮演標準化病人,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
總結我們的培訓方式,我們的特色有以下幾點:學員高度參與;充分整合資源;層級培訓:美國老師→一級學員→二級學員;獨特的學習模式:典型病人教學。
一開始,我們對這個項目還有諸多的疑問,甚至國外的醫生們最開始也對這個項目抱有一定的懷疑態度,有人曾經很嚴肅地告訴我們,這個項目計劃是三年,但是如果你們達不到效果,有可能一年就結束了。而現在他們相信能開展下去,并且已經把我們當作了他們的同事,希望共同努力去提高全科醫生的水平。通過一年的學習,我們的團隊合作、求知、進步初步形成。我們今后會繼續努力,把國際全科醫師培訓項目建設成為一個學習、交流、科研平臺。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