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平 史丹華 姜麗娟
(遼寧省丹東婦女兒童醫院兒科,118002)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90例臨床分析
丁莉平 史丹華 姜麗娟
(遼寧省丹東婦女兒童醫院兒科,118002)
目的 探討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方法 對90例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患兒發病年齡以3~6歲居多(占47.8%),均有咳嗽癥狀,可伴有發熱、喘息、多臟器受累,胸部X線表現以大片狀陰影、斑點狀陰影為主,肺炎支原體IgM抗體陽性。所有患兒經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后均臨床治愈。結論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有其臨床特點,易侵犯肺外臟器,肺炎支原體IgM抗體檢測為診斷的主要手段,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有效。
肺炎支原體肺炎;兒童;臨床表現;治療
肺炎支原體是兒童肺炎的重要病原體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有所上升,發病年齡有提前趨勢。肺炎支原體肺炎(MP)患兒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不僅侵犯呼吸系統,還可導致多臟器、多系統損害,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以早期診斷和治療。現將我院2013年1—8月收治的9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及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8月我院兒內科收治并確診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90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平均年齡5.7歲,其中3個月~1歲2例(2.2%)、1~3歲15例(16.7%)、3~6歲43例(47.8%)、6~14歲30例(33.3%)。全部患兒均符合第7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呼吸系統疾病中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1]。
1.2 臨床表現
1.2.1 呼吸系統癥狀 全部患兒均有咳嗽癥狀,84例咳嗽持續時間>14 d,40例為刺激性干咳(44.4%),咳痰32例(35.6%)。78例伴有發熱(86.7%),其中高熱40例、中等度發熱30例、低熱8例,熱程2~12 d不等,5例熱程>10 d。10例伴有喘息,7例伴有胸痛。
1.2.2 肺部體征 肺部體征初期不典型,發病3~14 d,肺部可聞及固定濕啰音30例、喘鳴音10例、一側呼吸音減低15例。
1.2.3 肺外表現 ①消化系統:有消化系統癥狀15例,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6例,肝大2例;谷丙轉氨酶升高10例。②循環系統:有循環系統癥狀5例,表現為胸悶、氣短,心臟聽診心律不齊、心音略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20例;心電圖ST-T段改變2例。③血液系統:血小板減少3例,血小板最低達5.6×109/L。④神經系統:3例表現為頭痛、嘔吐;腦電圖檢查異常,可見較多慢波發放。
1.3 輔助檢查
1.3.1 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IgM檢測 90例患兒肺炎支原體抗體IgM均陽性,其中30例入院時檢測陰性,發病7~12 d后復查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
1.3.2 胸部X線檢查 90例患兒均有肺部病變,其中大片實變陰影42例,斑點狀陰影30例,肺門影增濃、模糊8例,間質性肺炎7例。
1.3.3 炎性指標檢測 血常規白細胞≤4×109/ L者22例、>10×109/L者25例、正常者43例(47.8%);血沉正常者32例、增高者58例,以輕度增高為主,血沉最高者78 mm/h;C-反應蛋白升高者47例(52.2%),其中>50 mg/L者18例、>100 mg/L者3例。
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明確診斷后均給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紅霉素20~30 mg/(kg·d)靜脈滴注7~14 d,癥狀體征控制后給予阿奇霉素口服,總療程2~3周。對于有肺不張、胸腔積液或中毒癥狀重者,在結核菌素(PPD)皮試陰性基礎上給予甲潑尼龍1~2 mg/(kg·d)靜脈滴注3~5 d,其中有1例患兒因胸腔積液較多行胸腔穿刺術;對于血白細胞、C-反應蛋白明顯升高者,考慮合并細菌感染,聯合靜脈滴注頭孢類抗生素;對于并發肝功、心肌損害者,給予保肝、營養心肌治療。
2.2 治愈標準 參照衛生部1992年2月制定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治愈標準[2]:①體溫正常,癥狀體征消失;②胸部X線檢查肺部陰影基本消失。
全部患兒均治愈。所有患兒咳嗽癥狀均好轉或消失,用藥3~8 d后熱退、10~21 d胸部X線檢查肺部陰影吸收。肺外系統表現全部治愈,消化系統癥狀用藥5~7 d后消失,轉氨酶、心肌酶2周內降至正常,血小板7~10 d升至正常。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學齡期或年長兒童。本組資料中<6歲病例有60例(占66.7%),說明MP感染年齡有趨小傾向,可能與幼兒園群居生活及該年齡段兒童免疫力相對較低有關,應引起兒科醫生的重視。肺炎支原體肺炎主要表現為持續發熱及刺激性干咳,肺部體征多不明顯,炎性指標升高不顯著,胸部X線表現多種多樣,與相關報道基本一致。本組資料顯示,胸部X線表現以大片實變陰影為主(占46.7%),可能與醫院規模或就診人數有關。肺炎支原體肺炎癥狀和體征有時不相符,故病原學和實驗室檢查尤為重要。肺炎支原體檢查方法有多種,如冷凝集試驗、支原體分離培養、支原體特異性IgM測定等,本組資料采用支原體特異性IgM測定,操作簡單,早期即能檢出IgM抗體,有較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發病7~12 d陽性檢出率達100%,可作為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實驗室常規檢測。
肺炎支原體可引起神經、消化、血液、心血管系統及皮膚、肌肉、關節等器官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關于本病的確切病變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肺炎支原體與人體心、肺、肝、腦、皮膚等組織存在共同抗原,感染后產生相應的自身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肺外的靶器官受損[3]。也有學者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時,可刺激肺泡巨噬細胞產生一些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等,使肺部受累的同時,這些細胞因子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肺外組織、器官受損[4]。故對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應密切注意有無其他器官受損,如肝、心肌損害等。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無細胞壁病原微生物,故大環內酯類藥物是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首選藥物。由于紅霉素在血漿中濃度較高,因此緩解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支原體血癥效果較好,故對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首選紅霉素,有較重胃腸道反應者可于用藥前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阿奇霉素組織穿透力強,在肺內濃度高于血漿濃度,因此,本組患兒在確診肺炎支原體肺炎后均給予紅霉素靜脈滴注治療,待病情明顯好轉后,給予阿奇霉素口服,全部病例均治愈。對于有肺不張、胸腔積液或中毒癥狀重者,可短期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以抑制炎癥反應、減輕中毒癥狀,且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副作用較少[6]。
綜上所述,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有其臨床特點,易侵犯肺外臟器,肺炎支原體IgM抗體檢測為其診斷的主要手段,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有效。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5.
[2] 李興華.兒科疾病診療標準[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27.
[3] 劉春峰,袁壯.肺炎支原體感染與神經系統疾病[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20(12):756.
[4] 馬秋紅,辛德莉.肺炎支原體的致病機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5):622-624.
[5] 王寶,楊敏,李軍武.IL-8,TNF-α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性肺炎中的作用[J].臨床兒科雜志,2004,48(12):4624-4630.
[6]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53.
1672-7185(2014)01-0060-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1.038
2013-10-10)
R725.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