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沫 呂天陽
摘 要:交叉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以培養綜合創新型本科生、建設學科復合式師資隊伍以及開發符合交叉學科規律的教學體系為目標。作為交叉學科的社會保障學科,其復合式教學體系由復合式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方法和手段構成。構建社會保障學科的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應著眼于學科課程體系的設計,從師資隊伍建設入手,開拓跨時空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交叉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3-0016-02
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是當代學科發展的主要趨勢,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是優勢學科的發展點。經過學科間的高度綜合和分化,新興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前沿性的特點。它們的存在有利于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緩和發展中的尖銳矛盾。在大學本科教育環節中,具有學科交叉性質的新興學科設計和構建符合自身特點、尊重學科發展規律的教學體系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
“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體系是指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交叉學科為基礎,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運用系統方法對現有的專業體系、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科研體系、校園環境等進行優化匹配所形成的師資隊伍復合、課程交叉綜合、教學組織形式復合、方法手段復合、階段組合、學習模式組合等的人才生成復雜系統。”[1]交叉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建立在多學科知識理論和應用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需要利用本校學科資源,借鑒外校學科發展經驗,全方位整合教學理念、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學要素。
一、交叉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建構的目標取向
(一)培養綜合型和創新型本科人才
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人才,大學本科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時代需要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是大學教育的主旨所在。交叉學科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擁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背景和廣闊的知識面,學生能夠多視角、全方位發現問題并從多渠道發掘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厚的多學科知識儲備、精準的專業訓練旨在培養一專多能的T型創新人才,構建交叉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二)建設交叉學科本科教學的復合型師資隊伍
交叉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識水平、對學科前沿問題的洞察力等都直接關系到交叉學科本科生教育的質量。學生需要接受不同學科學術知識的積累和學術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師必須來自多個相關學科,擁有多學科知識、掌握多學科研究方法。此外,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還需要促進教師間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經驗的交流。這是有效整合師資、開發教師教學與科研潛力的重要環節。
(三)開發出符合交叉學科發展規律的教學體系
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體系是教學要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組成的有機整體。交叉學科教學并非無規律可循。復合式教學體系本身就是整體優化、目標協同、集成創新以及反饋互動等原理的體現。交叉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要想發揮整體功能,使其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必須形成高度統一的培養目標,合理匹配各種教學要素,孕育利于創新的學科環境,重視培養效果反饋。
二、交叉學科背景下社會保障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復合式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
“教學理念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用以指導教學行為的教學思想觀念,是教師在對教學的本質和規律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礎上的高度概括和系統化。”[2]傳統的教學理念堅持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宣揚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思想。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旨在通過增強師生教學互動和增加學生社會實踐來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科學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具有交叉性質的人文類學科,社會保障學科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保障相關問題的能力為目標。
(二)復合式教學主體和教學內容
為實現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交叉學科的教學主體也要實現從單一“教師主體”向“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轉變。這種復合式教學主體的確立,突顯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教師和學生”雙主體間的互動達成“教導學、學促教”教學相長的良性教學狀態。復合式教學主體還要求開發大學以外的教學主體資源,以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融合。因此,社會保障學科的教學主體在堅持師生雙主體的基礎上,應吸納具有豐富社會保障實踐經驗的政府官員和基層工作人員進入教學環節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
教學內容的復合是交叉學科教學體系建構的重中之重。而教學內容復合化的關鍵則是設計復合化的學科課程體系。該教學課程體系不僅要打破原有的學科界限,還應適應各門學科間相互滲透的要求;不僅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容量,還要保證學生獲得的不同學科知識具有邏輯統一性。社會保障學科的本科教學課程體系應該堅持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融合、分科課程和復合課程的兼容。既要讓學生獲取專業性知識,又要培養其關注社會、關注焦點的學習習慣。
(三)復合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對復合式教學體系的形成起輔助支持作用。社會保障學科的復合式教學方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單純由教師講授、學生考試檢驗教學成果的方法,要求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復合式教學要求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實現跨學科資源的跨時空共享。學生可以靈活自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媒介,找尋適合自身學習的有益方式,實現跨學科多層面的教學互動。
三、社會保障學科復合式本科教學體系的實現路徑
(一)加強社會保障學科復合式課程體系建設
社會保障學科復合式課程體系建構的原則是堅持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分科與綜合課程相結合、主干課與支撐課相結合。理論課程應涵蓋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人口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實踐課程應開展社會認知、社會保障專題調研、社會保障崗位實習、定量分析試驗等幾個環節的學生實踐。分科課程應堅持原有的學科專業教學,綜合課程應保證雙學科或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一般來講,綜合課程的形式主要有相關形式和主題形式:相關形式就是讓有共同點的兩門課程的教師參與同一教學活動;主題形式則是綜合各學科知識進行社會保障相關問題或主題研究[3]。主干核心課程應包括社會保障概論、基金管理、中外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社會保障法等基礎課程,支撐課程則應以社會調查方法、數學、計算機、統計學等相關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教學為主。總之,社會保障學科復合式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是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將各學科的知識重組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能夠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學習。
(二)構建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
產學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是社會保障專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產學合作的方法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利于培養具有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社會保障專業教學應加強與教學實習基地和業務部門的聯系。實踐教學要組織學生深入社區、企業和社保職能部門參觀和考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此外,教研結合也是復合式教學體系的特色。教研結合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教學與科研活動的結合,做到以研促教、以教啟研;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習與科研活動的結合,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學習學科課程,掌握理論知識,還應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校和教師應幫助學生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吸收學生參加現實的重大課題研究,并建立本科生課題研究導師制度,將科研指導落到實處。
(三)建設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團隊
首先要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引進專業教學團隊頂尖人才,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形成相對穩定的高水平外聘教師隊伍。與此同時,提高現有教師的學歷層次和職稱水平。其次,完善教師教學激勵機制。加強對教師教學的考核管理,對在社會保障專業教學實踐中有突出表現的教師予以物質或精神獎勵。最后,必須加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交流。為提升專業的教學水平,可以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并開展學術交流;建立跨學科導師指導組,實現多學科間的優勢互補,拓寬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強創新能力;建立跨學科協同教學制度,由多學科教師團隊共同規劃和講授跨學科課程,教師間可以共享教學資源,更好地交流學習。
(四)開拓跨時空教學手段與復合式教學方法
社會保障學科教學應逐步實現由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方式向“電子教學”、“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過渡。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跨時空的新型學習環境,使教學活動能夠異地共享、交流順暢、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復合式教學方法要開拓跨班級、跨團隊的培養方式。允許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生選擇相同模塊課程,鼓勵各年級學生依據興趣形成研究小組或社團,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助學生搭建校際合作的平臺,就自主選擇的課題組成合作小組,由指導教師引領,通過團隊學習的方式實現學科知識的互補,增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開發具體的復合式教學方法,如研討法、自主交互學習法等,真正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主動要求學習、積極掌握知識、具有批判精神、擁有創造能力的教學主體。
參考文獻:
[1]張梅俊.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2]張建平.論“人本化”的教學理念[J].南通師范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3]王偉廉.高校課程綜合化的途徑與方法[J].高等教育研
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