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庚
如果未能實施水中生命支持,淹溺者被救上岸后的當務之急就是對其迅速進行身體情況檢查,以確認其狀態,然后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因此,在未查明淹溺者情況之前不要采取任何搶救措施,以免進行了無用的搶救或錯誤的搶救。其主要檢查內容如下。
1.1 意識檢查 通過觀察并大聲呼喚及拍打淹溺者肩部的方法確認其有無意識喪失,如淹溺者無反應即可認定其已經發生了意識喪失,此時應該就地盡快實施口對口吹氣人工呼吸兩次。為了爭取時間,應在向淹溺者吹氣供氧之后再檢查其呼吸和心搏。
1.2 呼吸心搏檢查 用平掃方法觀察淹溺者胸腹部有無起伏,或用看、聽、感覺的方法檢查,如胸部無起伏,則應斷定其已經喪失呼吸,此時應該立即檢查其有無心搏。淹溺者的呼吸心搏檢查不同于普通情況的呼吸心搏檢查,因有時淹溺者在一定時間內僅僅喪失了呼吸而有心搏存在,這不同于普通情況下可以通過呼吸停止間接提示心搏停止。因此,淹溺者即使停止了呼吸,仍然需要進一步檢查心搏,如頸動脈無搏動則應認定其已經發生了心臟停搏,此時應立即展開心肺復蘇。
1.3 創傷檢查 失足落水、遇到漩渦、跳水(如果頭部先著地可造成顱腦及脊柱損傷等)者及在水情復雜或有很多雜物的水域里淹溺者常有創傷情況,故需要進行創傷檢查。讓淹溺者采取平臥位,通過詢問、觀察及局部按壓、觸摸的手法自上而下地檢查其有無在水中受傷。
保暖措施:除了炎熱的夏季,在其他季節搶救淹溺者時都應采取保暖措施。脫去淹溺者的濕衣服,擦干身體表面的水,換上干衣服,以減少體表水分蒸發帶走熱量。有條件時可用毛毯等物包裹身體保暖,還可充分按摩四肢,促進血液循環,并可酌情給予熱飲料。千萬不要給淹溺者飲酒,那樣會促進熱量的流失。
進一步檢查淹溺者:詢問其溺水原因、落水后的情況以及有何不適感、有無嗆水及喝水等。同時觀察淹溺者的口唇及面色,測量血壓及心率,檢查有無創傷等。
送淹溺者去醫院:淹溺可以導致很多生理障礙,且多有后續繼發的問題,特別是肺組織的損傷等,故多數淹溺者需要盡早得到醫療救助,但很多人未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因此,應向群眾宣傳,淹溺者無論當前溺水情況如何,都應去醫院進一步診療,尤其對于高齡、幼兒及發生過嗆水、喝了大量的水、溺水時受傷、有異常癥狀及體征(如嘔吐、面色蒼白、血壓異常、脈搏異常等)者,應及時送醫院進一步診療。未經醫生允許,不能讓淹溺者擅自回家。
淹溺者呈持續意識喪失狀態同時有呼吸心搏的情況稱為昏迷。導致淹溺者昏迷的常見原因是缺氧,少見原因為溺水過程中的顱腦損傷(如淹溺者的頭部受到撞擊等)。此時,除保暖外,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供氧,最好使用呼吸機通過面罩高流量供氧。對于呼吸微弱同時有紫紺表現者,實施呼吸支持,如無呼吸機及面罩時可以采取口對口人工呼吸。對呼吸正常的淹溺者,要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同時應使其呈穩定側臥位,亦稱復原臥位(recovery position)。該體位是昏迷者應該采取的體位,這樣可以防止其因嘔吐物造成呼吸道堵塞的發生。由于嘔吐是淹溺者最容易出現的癥狀,故采取穩定側臥位非常重要。此外,還要詳細檢查淹溺者以除外顱腦損傷,對不能除外顱腦損傷者,應采取保護脊柱的措施,然后呼叫救護車或迅速送其去醫院,并在途中密切觀察病情。
淹溺者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生了嚴重的缺氧,首先造成腦皮質功能喪失,發生昏迷,如未能得到氧氣,則會發生呼吸停止,如果缺氧得不到糾正,則將發生心搏停止。因此,有心搏無呼吸的情況是嚴重淹溺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表明淹溺者已經處在死亡的邊緣。一般來說,淹溺3~4 min后被救出者常需要人工呼吸,淹溺5 min后才被救出者多已經發生心搏停止,需要立即實施心肺復蘇。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立即對淹溺者實施呼吸支持,最佳的方法是氣管插管。如果能夠及時地成功插管并使用氣囊人工呼吸,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他方法有:口對口(或口鼻)人工呼吸、擠胸人工呼吸、掄臂人工呼吸等。其中,口對口人工呼吸效果最好。注意:如果在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感到阻力很大,難以將空氣吹入淹溺者體內,說明其呼吸道不通暢,此時則要采取通暢呼吸道的措施,如清除口中的泥沙及雜草,讓淹溺者采用心肺復蘇體位等,然后再實施吹氣。
心肺復蘇(略)。
控水也稱為排水,是指在實施心肺復蘇前先要把淹溺者體內的水排出的措施。心肺復蘇前是否先要控水?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在醫學界一直存在爭議。長期以來傳統的教科書、一些科普資料和媒體都在宣傳控水是搶救淹溺者的第一項措施,但這種做法在當前的醫學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2010年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呼吸道的水與其他堵塞物相同,因此不要浪費時間去清除它”[1]。那么,到底需要不需要控水呢?
6.1 如何控水 (1)使淹溺者呈頭低臀高位:迅速抱起淹溺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頭下垂,盡快倒出肺、氣管和胃內積水;也可將其腹部置于救援者屈膝的大腿上,使頭部下垂,然后用手平壓其背部,使氣管內及口咽的積水倒出;也可利用小木凳、大石頭、倒置的鐵鍋等物做墊高物。在此期間搶救動作一定要敏捷,切勿因控水過久而影響其他搶救措施。以能倒出口、咽及氣管內的積水為度,如排出的水不多,應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等急救措施。(2)使用Heimlich腹部沖擊法控水。
6.2 為什么以前的多數文獻主張控水? 既往主張控水的理由是:淹溺者吸入的水阻塞了呼吸道,影響了氣體交換,因此需要先將呼吸道的水排出。消化道的水也應該控出,否則淹溺者胃內大量的水勢必影響靜脈回流,減少回心血量,進而影響心輸出量。
6.3 目前主張不用在心肺復蘇前控水的理由 (1)無水可控:對于干性淹溺來說,淹溺者因聲門閉鎖未吸入水,因此無水可控。對于濕性淹溺來說,從發病率來看絕大多數的淹溺者屬于低滲淹溺(淡水淹溺),這部分淹溺者即使通過呼吸道吸入了大量水,這些水也已經進入血液循環,同時根據呼吸道體積計算,呼吸道如果灌滿水,充其量僅150 ml,而這點水根本不值得控。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進入淹溺者呼吸道的水量通常不是很多,而且少量水也會很快被吸收”,故對于已脫離水體環境的淹溺者來說,呼吸道的水并不是阻礙呼吸道的嚴重因素[2]。在臨床實踐中,平時控出來的水是胃里的水,而胃里的水不需要排出。(2)控水傷害:很多文獻報道,控水時容易引起胃內容物反流和誤吸,反而會堵塞呼吸道,還可以導致肺部感染[3]。(3)尤其不主張用腹部沖擊法控水:2011年國際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現場急救和復蘇指南[4]指出:“Heimlich腹部沖擊法在排出呼吸道內的固體異物時有確定的療效。然而,在液體導致的窒息時,反復使用上述方法,直到沒有水或是流動的液體從傷病員的嘴里流出時,可能增加患者內臟反常活動或血管反應的可能性”。(4)使復蘇時間推遲:實施控水措施勢必使心肺復蘇的時間延后,進而使淹溺者喪失最佳復蘇時間。這是反對控水者最有分量的理由。心肺復蘇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盡快展開高質量的心臟按壓,建立被動的血液循環,恢復各個重要臟器的供氧,而控水勢必耽誤一定的時間(通常是數分鐘),使心臟按壓的時間延后,這樣將使原本還有一線希望的淹溺者喪失了生還的可能。
總之,很多醫生認為搶救淹溺者時無需控水。不必嘗試應用各種手法(包括通過體位傾倒呼吸道的水、快速擠壓腹部或Heimlich手法等)去除進入呼吸道的水。但到底哪種觀點更有道理,目前醫學界尚未達成共識,也缺乏大規模臨床試驗的數據支持。本文作者認為:海水淹溺還是需要首先控水的,因大量海水存在于淹溺者的呼吸系統不但不利于復蘇,還會造成肺組織傷害,故應將水排出;而淡水淹溺則無需控水,應該爭分奪秒地展開心肺復蘇。
盡管對淹溺者的心肺復蘇與普通的心肺復蘇操作內容基本相同,但淹溺者有其特殊性,故在實施心肺復蘇時應該加以注意。
7.1 針對嘔吐 在淹溺者的心肺復蘇過程中,嘔吐是經常發生的現象。文獻報道,在接受按壓加人工呼吸的淹溺者中,嘔吐比例高達86%,即使是僅接受人工呼吸者,也有2/3的淹溺者會發生嘔吐[5]。一方面,嘔吐的出現是心肺復蘇即將成功的標志,另一方面嘔吐可能干擾心肺復蘇的動作,尤其是嘔吐物可以導致誤吸及呼吸道堵塞,進而影響復蘇效果,故需要及時處理。
淹溺者出現嘔吐時的對應措施:(1)迅速將其頭部轉向一側,用手指將嘔吐物摳出。如果懷疑淹溺者可能存在頸椎損傷,則不能僅轉動頭部,而應將頭、頸和軀干做整體側轉,然后再摳出嘔吐物[6]。(2)出現嘔吐往往是心搏恢復的征兆,故救援者此時應檢查和評估淹溺者情況,如心搏恢復,則需要將淹溺者的體位改為穩定側臥位,以防嘔吐物堵塞呼吸道。
7.2 針對可能伴有的創傷 很多情況下淹溺者伴有創傷,尤其是不慎落水以及從高處跳入水中的淹溺者,還有水情復雜水域的淹溺者等有可能遭受創傷。因此,對所有的淹溺者在開始心肺復蘇前應仔細檢查其是否受傷,同時明確其傷害的種類和程度。特別是對有頭頸部創傷、胸腹創傷及脊柱損傷的淹溺者要特別小心,開放呼吸道時不能采用常規的仰頭提頦法,而要采取改良拉頜法。在搬動淹溺者時,必須保持其頭、頸和身體在同一軸面上整體移動,防止頭頸部扭曲,以防病情惡化。
7.3 針對低體溫淹溺
7.3.1 低溫增加了淹溺者生還的希望 低溫對淹溺者有保護作用:低溫下由于淹溺者的基礎代謝慢,氧氣消耗少,腦皮質的缺氧性損傷輕,故在心搏停止后能耐受
更長的時間。因此,對在水溫低的水域發生淹溺心臟停搏者,心肺復蘇的時間應該適當延長,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搶救。
7.3.2 低溫亦使復蘇難度增加 首先,體溫愈低心室纖顫(室顫)閾愈低,故低體溫者室顫發生率較高。因此,在搶救低體溫淹溺者時,一定要做好電擊除顫的準備。第二,低體溫者電擊除顫的成功率低,文獻報道當體溫低至30 ℃以下時,成功轉復為正常的竇性心律幾乎是不可能的[7]。第三,淹溺者體溫過低導致藥物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由于幾乎所有的藥物治療作用都是通過酶實現的,在低體溫時酶的活性極大降低,故在這種情況下藥物治療幾乎無效。淹溺者中心體溫以30 ℃為臨界點,低于30 ℃時,應該停止靜脈給予復蘇藥物,因為此時心臟對藥物不敏感,并且藥物的代謝能力也降低甚至停止,盲目給藥容易造成蓄積中毒。應該堅持實施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同時采取升溫措施,緩慢使淹溺者體溫恢復。
7.4 針對室顫者的救援 室顫是心搏驟停的常見類型之一,除顫成功的時機轉瞬即逝,患者能否生存,取決于從室顫發生到進行除顫的時間。盡管多數情況下室顫發生后患者得到除顫治療的時間越早,除顫成功率越高,但對淹溺者發生的室顫的治療不同于心源性心搏驟停,此時不要立即除顫。由于淹溺者的室顫是缺氧導致的,因此在缺氧尚未糾正前實施除顫則不可能產生滿意的療效。對淹溺者復蘇的核心是盡快供氧和建立循環,當循環建立(持續的、高質量的心臟按壓)和充分供氧(氣管插管及氣囊人工呼吸)后,對室顫者方能實施電擊除顫。
1 Markenson D,Ferguson JD,Chameides L,et al.Part 17:first aid: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Red Cross Guidelines for First Aid[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934-S946.
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Ⅳ1-46,Ⅳ133-135.
3 秦雯.淹溺病人的急診救治[J].北方藥學,2012,9(7):96.
4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nternational first aid and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2011[DB/OL].http://www.ifrc.org/PageFiles/53459/IFRC%20-International%20first%20aid%20and%20resuscitation%20guideline%202011.pdf.
5 Manolios N,Mackie I.Drowning and near-drowning on Australian beaches patrolled by life-savers:a 10-year study,1973-1983[J].Med J Aust,1988,148(4):165-167,170-171.
6 趙達明,張錦龍.淹溺的心肺復蘇[J].人民軍醫,2008,51(5):313.
7 張迅英,鐘敬泉.心肺腦復蘇方法——淹溺者心肺復蘇方法(下)[J].中國臨床醫生,2009,3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