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根,張志友,韓鵬建
(浙江省湖州市城市微農業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0)
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現代文明的顯著標志[1]。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資源、環境與人口等多方面壓力不斷顯現,城鄉自然生態系統及鄉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2]。城市化的推進、工業化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傳統的農業造成巨大的沖擊,也促進了對傳統農業的提升和改造,農業的含義和功能也在不斷地變化[3]。在城市人口比例的急劇增加,物質資料相對充裕的當代,新型農業元素在城市大面積呈現,城市人群對時尚生活方式的個性化需求層出不窮,農業的多元、強勁、呼應個性化需求在城市中的發展趨向已越來越清晰和明顯,將農業新的發展推到了城市微農業時代。
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湖州市農業局、湖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專家率先提出了用“城市微農業”來概括和表現以滿足城市人群對新農業元素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新興產業門類。新農業元素相對于傳統農業元素而言,是指農業的基礎技術為適應城市人群需求而表現出的一種新興形態。城市微農業是相對于規模的傳統農業的微型精品農業,是一種個性化的精品農業,是區別于傳統農業的現代體驗農業,是具有品牌化效應的高端農業,是一種依托于城市、服務于城市、符合城市發展戰略的農業,是現代城市建設理念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新型農業經濟形態。在功能上,城市微農業除了具備傳統的農業產業功能外,更加突出其休閑娛樂、生態綠化、科技示范、農耕教育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是未來城市經濟活動和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是湖筆文化的誕生地、絲綢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市郊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有4700多年歷史。形成了菱湖桑基魚塘農業文化遺產。世界上首部茶學巨著《茶經》就是陸羽在湖州寫成的。歷史上曾哺育和吸引了蘇東坡、王羲之、孟郊、趙孟頫、吳昌碩等不少名人雅士,有“中國書畫史,半部在湖州”之說。近年來,先后獲得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全國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投資環境百佳城市等榮譽稱號[4]。
當前,湖州的農業產業進一步強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和布局更趨優化,規模經營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科技不斷進步,設施農業進一步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不斷集聚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實現了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魅力在湖州得到了完美的呈現。湖州有著城市微農業發展優越的自然環境資源和先進的農耕文化歷史。
湖州是長三角城市群中的節點城市和滬、杭、寧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距上海130 km,杭州75 km,南京220 km。104,318國道,宣杭鐵路,杭湖寧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已形成“三縱”(S14,G25,S13)“兩橫”(G50,S12)的網絡。長三角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長江、內陸交通發達的區位優勢,山水優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該城市群商品經濟發達,農副產品豐富,工業基礎雄厚,外向型經濟發達,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詩人戴表元對湖州良好人居環境的贊譽,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實寫照[5]。“太湖、竹鄉、古鎮、名山、濕地、古生態”六大旅游品牌享譽海內外。湖州城市新地標——月亮酒店坐落在風景優美的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南潯古鎮是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德清有全國四大避暑勝地莫干山和江南最大的濕地下渚湖;長興有十里銀杏長廊、揚子鱷、金釘子等古生態奇觀;安吉是中國竹鄉和全國首個生態縣。湖州已成為長三角16個城市中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經濟的急速發展和物質產品的相對富足,使得該城市群的都市人群對各類產業的個性化需求激增,而農產品的多樣性和易獲取性也為都市人群提供了對新農業元素的大量需求。湖州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更快更準確地了解周邊城市對城市微農業產業的需求,更客觀和更深入地分析和完善城市微農業的研究方向和產品形式。
在20世紀80年代湖州就探索了一條產學研結合發展縣域經濟之路,在全國被譽為“德清模式”[6],現在的“1+1+N”市校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充分利用周邊大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等)集聚的人才技術資源。集聚的人才技術資源及其創新體制,為湖州市城市微農業以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2011年湖州市政府批準成立全國第1家城市微農業研究所。“微農業,大產業”,湖州市將城市微農業作為一個大產業來研究發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把城市微農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完善推進體制。聯合浙江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農林大學等進行緊密研發的機制,完成城市微農業系列產品的研發與示范,支持創辦了全國第1家城市微農業企業藝萌公司,并支持扶持了一些示范企業、示范基地的發展。為進一步確立湖州作為城市微農業首發城市的歷史地位,迅速形成以湖州為中心的城市微農業產品產業鏈,順勢集聚城市微農業科技產業資源,2013年11月由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主辦,吳興區人民政府,湖州市農業局協辦,成功舉辦了“中國-湖州城市微農業博覽會”、“中國-湖州城市微農業學術研討會”,組織參加浙江省農業博覽會,上海農業種植博覽會。城市微農業研究所還與農業職業學校合作開展城市農業技術工人培訓,為城市微農業的后續服務打基礎;與社區教育學院合作開展城市微農業知識講座宣傳,進一步擴大城市微農業的認知度。
隨著城市微農業的發展推進,湖州市城市微農業研究所建立了一批城市微農業示范點。湖州多媒體產業園環形農場,美化了園區,駐園人員參與,緩解與調節了員工的工作壓力;浙江農村信用聯社培訓中心露臺農場起到了很好的美觀培訓推廣作用;湖州康城國際屋頂農場,是一個很好的休閑園地,有著防滲、防漏、降溫的效果;上海大戢山島海島農場,很好地解決了海島新鮮蔬菜的供給,具有防風、節水、耐鹽等功能。在學校建立了開心農場,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都市兒童通過親手栽培蔬菜,體會實踐,不僅能在生動自然的實踐中落實科普教育,而且能給孩子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好習慣,這一切都有利于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與房地產公司合作建立家庭農場,每個別墅、排屋配套20 m2的小農場,小區規劃設計一塊家庭農場,解決小區亂開墾,破壞綠化,影響美觀的現狀,在小區建立展示區為居民提供新鮮蔬菜,也是兒童、居民很好的休閑體驗活動場所,由物業進行統一管理,城市微農業技術人員進行服務。這些示范點充分展示了城市微農業休閑美化、生態綠化、科普教育、農產品供給以及拓展就業等功能。
作為一項新事物,一種新興產業,城市微農業尚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還不夠成熟,居民對城市微農業的知曉率不高;缺少一批專門從事城市微農業的園藝公司來提供相關服務;政府對發展城市微農業還缺少規劃和相關政策措施的支持等。
充分利用報刊、網絡、電視等宣傳媒體,通過開辟專欄、專版、專題等多種形式,精心組織策劃,開展生動活潑、有深度、有聲勢的宣傳活動,營造氛圍,加大城市微農業宣傳普及力度,將城市微農業的理念和種植技術向市民推廣。特別是要注重通過城市微農業把農業元素帶進學校,通過開辟體驗區,讓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在增添生活樂趣的同時增長農業方面的知識。
借鑒國內、國外的經驗,積極探索,不斷推進研發工作,提供更多好的專業種苗、安全健康的土壤、無臭味有機肥料、全自動的滴灌設備等方面的技術保障,服務于居民。積極培育一批專門從事城市微農業的園藝公司,把研發的成果及時實現產品化、市場化,為居民提供相關的周到服務和保障。科技、財政、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則要在推動研究、優先立項、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助推力度,扶持產業發展。
發展城市微農業是一項新的系統性工作,應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整合科技、人才、信息、市場和資本方面的優勢資源,落實好產業布局,做好城市微農業走廊建設,實現前瞻性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揚長避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創造個性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注重延長產業鏈、延長銷售半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各具特色的市場體系。要著力開發城市微農業的多種功能,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實現現代農業的大發展,推動城市現代農業上新臺階。
[1]平培元,葛勝娟.城市農業及其發展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361-363.
[2]亢春光.淺論城市農業景觀的發展[J].內江科技,2008(11):3-5.
[3]劉偉明.城市農業及其發展對策 [J].經濟研究導刊,2011(30):168-169.
[4]余方德.湖州,真正的歷史文化名城[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2):77-80.
[5]張智穎,汪錫平.美麗鄉村的“湖州模式”[J].中國鄉鎮企業,2013(3):12-15.
[6]李榮慶.深化“德清模式”強化產學研結合[J].經貿實踐,2008(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