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PSD)是指在有明顯臨床癥狀的卒中發作后出現的以“情緒低落、活動功能減退、思維遲滯”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情感障礙性疾病,屬于繼發性抑郁。PSD嚴重影響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損害其認知功能,并加重相關并發癥,影響卒中治療效果。文獻報道,6.6%~11.3%的PSD患者有自殺傾向,致使卒中患者病死率升高。據統計,我國有超過1/3的卒中患者會發生PSD,并且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老齡化社會的到來,PSD的發病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將保持高位。
目前,PSD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臨床醫生參照DSM-Ⅳ標準(2001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發布)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主觀判斷。PSD焦慮障礙屬情感障礙或心境障礙,其三大核心臨床表現為:(1)焦慮易激惹:終日擔心自己或家人將遭遇不幸,以致捶胸頓足、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2)軀體癥狀化:頭痛、頭暈、全身酸痛、乏力、胸悶、氣短、惡心、嘔吐等,經反復檢查均無器質性疾病征象;(3)認知功能障礙:常伴思維能力明顯下降,注意力、記憶力減退,嚴重時甚至出現抑郁性假性癡呆。
PSD患者由于身體和認知功能障礙,精神檢查時容易被漏診或誤診。更為嚴重的是目前對PSD診斷的標準比較混亂,被使用的量表可達十余種,缺乏統一規范的診斷標準也將導致臨床判斷的天壤之別。PSD的“兩高三低”:高發病、高危害、低關注、低診斷、低治療,其主要原因為PSD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目前尚停留在假說層面(生物學假說及社會心理假說)。因此,深入探討抑郁癥的病理生理機制,開發實驗室生物學診斷標志物,鎖定抗抑郁藥物作用靶點等至關重要,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