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法,馬榮榮,王曉燕,蔡克鋒,周華成,李信年,唐志明
(1.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研究所,浙江寧波 315040;2.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浙江寧波 315101)
雜交稻甬優1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
陸永法1,馬榮榮1,王曉燕2,蔡克鋒2,周華成1,李信年1,唐志明1
(1.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研究所,浙江寧波 315040;2.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浙江寧波 315101)
甬優15是由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秈粳雜交稻組合,表現早熟、優質、超高產、穩產性好、強根、壯稈、大穗、耐寒、抗倒,適應性較廣,2012年和2013年分別通過浙江省和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推廣品種。總結出其高產栽培技術。
超級稻;甬優15;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是提高水稻單產的重要途徑,但存在植株偏高、熟期偏遲、轉色較差、結實率偏低、充實度差、米質較劣和制種產量低等問題,影響了秈粳雜交水稻的生產利用[1-2]。甬優系列秈粳雜交晚稻的育成較好地解決了轉色較差、結實率偏低、充實度差、米質較劣和制種產量低等問題,在生產應用上取得了較好效果[3-10]。但甬優6號等秈粳雜交晚稻感光性較強,熟期偏遲,不能滿足水稻生產的多樣化需求。針對這個問題,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滇I型粳型不育系甬粳4號A(京雙A)和早熟中秈恢復系F5032選配育成了秈粳雜交中稻甬優15,表現早熟、優質、強根、壯稈、大穗、耐寒、抗倒,具有超高產、穩產特性,適應性較廣,從而較好地解決了秈粳雜交稻感光性強、熟期偏遲的問題。2012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審稻2012017),適宜在浙江省作單季稻種植;2013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閩審稻2013006),適宜在福建省稻瘟病輕發區作中稻種植;2013年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推廣品種(農辦科[2013]9號)。
甬優15由早熟、優質、抗病、異交率高、半矮生的滇I型粳型不育系甬粳4號A(京雙A)和早熟中秈恢復系F5032配組育成。它較好地結合了秈型雜交稻的長勢長相和粳稻的熟相、耐寒、抗倒能力,感光性弱、生育期較短,具有較廣的適應性。
甬優15參加2007年浙江省單季雜交中秈組預備試驗,平均產量8.777 t·hm-2,比對照品種兩優培九增產6.9%;2007年浙江省8812雜交粳稻聯品試驗,平均產量9.629 t·hm-2,比對照品種秀水09增產18.7%;2008年浙江省單季雜交秈稻區試,平均產量8.877 t·hm-2,比對照品種兩優培九增產6.7%,增產達顯著水平;2009年浙江省單季雜交秈稻區試,平均產量9.036 t·hm-2,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10.6%,達極顯著水平;2011年浙江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518 t·hm-2,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9.2%。
甬優15參加2010年福建省中稻區試,平均產量7.947 t·hm-2,比對照品種Ⅱ優明86減產1.0%,減產不顯著;2011年繼續試驗,平均產量為9.938 t·hm-2,比對照品種Ⅱ優明86增產3.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2年福建省中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9.344 t·hm-2,比對照品種Ⅱ優明86增產達8.3%。
2012年11月8日,農業部科教司組織專家對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山頭邵村秈粳雜交中稻甬優15示范方進行田間機割驗收,示范方面積7 hm2,隨機抽取的3塊田產量分別為12.009,12.777和12.881 t·hm-2,示范方平均產量12.555 t·hm-2。
3.1 生育期
甬優15屬中稻組合。2008-2009年浙江省單季雜交秈稻區試,2年平均全生育期138.7 d,比對照兩優培九長3.1 d。福建省2年區試平均147.7 d,比對照Ⅱ優明86遲熟5.1 d。
甬優15年度間生育期穩定。在寧波市鄞州區5月27日播種,9月4日齊穗,10月20日成熟,播齊歷期100 d,全生育期146 d。甬優15在浙江中南部作中稻種植,5月中下旬播種,可在10月10日前收割[11],具有較廣的茬口適應性。
3.2 抗性
甬優15在浙江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微研究所2008-2009年抗性鑒定結果,平均葉瘟0.3級,穗瘟2.4級,穗瘟損失率2.5%,綜合指數為1.6;白葉枯病6.0級;褐稻虱9級;條紋葉枯病抗性1級。
3.3 米質
據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2008-2009年米質檢測結果,在浙江省2年區試中,平均整精米率63.8%,長寬比2.6,堊白粒率16.0%,堊白度3.0%,透明度2級,膠稠度84 mm,直鏈淀粉含量14.1%,其2年米質指標分別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部頒3等和4等。甬優15在福建省種植,經米質檢測,其米質達部頒3等優質食用稻品種標準。
3.4 農藝性狀
甬優15參加浙江省雜交中秈區試,平均株高127.9 cm,有效穗178.5萬,成穗率60.8%,穗長24.8 cm,每穗總粒數235.1粒,結實率78.5%,千粒重28.9 g。
福建省2年中稻區試,甬優15平均株高125.4 cm,有效穗10.7萬·hm-2,穗長25.4 cm,每穗總粒數273.7粒,結實率79.0%,千粒重28.8 g。
3.5 形態特征
甬優15植株較高,株型適中,劍葉挺直,略微卷,葉色深綠,莖稈粗壯;分蘗力較弱,穗形大,著粒較密,一次枝梗多;谷色黃亮,有頂芒,谷粒橢圓形,稃尖無色,落粒性適中。甬優15在寧波作單季栽培,表現須根發達,莖稈粗壯,葉鞘厚重,抱握力強,抱握面大,緊裹節間,地上伸長節間6個,基部第1節間至穗頸節間長度分別為3,12,9,18,19和39 cm,粗度分別為0.9,0.8,0.8,0.7,0.6和0.4 cm;葉片長、挺,葉角小,葉脈粗壯、發達,葉色翠綠,葉鞘葉緣綠色,轉色順暢,熟相清秀,其倒5葉長度分別為50,60,68,65和63 cm,寬度分別為2.2,2.1,1.8,1.8和1.6 cm;一次枝梗發達,單穗一次枝梗分生量可達20個以上,彎穗型,葉下禾,著粒較密,每厘米穗長著粒9.8粒。
4.1 浙江單季手插栽培技術
使百克或浸種靈浸種36 h,清水淘洗干凈后置通氣性好的容器內保濕催芽,嚴禁用編織袋等密閉不通氣的容器催芽。5月25-30日播種,播種量90 kg·hm-2,1葉1心期噴300 mg·kg-1多效唑,秧田肥水雙促,嚴防薊馬和稻飛虱,秧齡20~22 d移栽。本田用種量9 kg·hm-2,密度26 cm×26 cm,2本插。施純氮195~225 kg·hm-2,氮、磷、鉀比例為1∶0.6∶1,基、蘗、穗肥比例氮肥為4∶4∶2,鉀肥為2∶4∶4,磷肥作基肥一次施入。蘗肥在栽后10 d和20 d各施1次,穗肥在劍葉全展期施入。采用好氣灌溉法,栽后7 d及14 d各放干田水實田1次,有效分蘗終止期擱田,至田不陷腳、土露白根復水,循環往復數次;孕穗至抽穗揚花期薄水養胎授粉,灌漿成熟期干濕交替,活水養根保鞘,至收割前1周斷水,嚴禁斷水過早。嚴防二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紋病、稻曲病,尤其需抓好分蘗前期的稻飛虱防治和抽穗前稻曲病的防治工作。
4.2 浙江單季機插栽培技術
使百克或浸種靈浸種36 h,清水淘洗干凈后攤開晾干至谷粒表面無水層,谷不粘手,直接機播于營養土盤中,5月25-30日播種,每盤播種子50 g,1葉1心期噴300 mg·kg-1多效唑,秧齡13~17 d移栽。225盤·hm-2,機插規格30 cm×20 cm。其他管理技術同手插栽培技術。
[1] 袁隆平.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的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1990,23(3):1-6.
[2] 萬建民.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研究[J].雜交水稻,2010,25(專輯:第一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論文集):3-6.
[3] 馬榮榮,王曉燕,陸永法,等.甬優系列雜交水稻組合的選育和推廣[G]//鄧華鳳.雜交粳稻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55-159.
[4] 馬榮榮,王曉燕,陸永法,等.晚粳不育系甬粳2號A及其秈粳雜交晚稻組合的選育及應用[J].雜交水稻,2010,25(專輯:第一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論文集):185-189.
[5] 王曉燕,錢興苗,章志遠,等.秈粳亞種間雜交水稻新組合甬優6號高產制種技術[J].雜交水稻,2007,22(6):30-31.
[6] 葉曙光.雜交粳稻新組合甬優6號在溫州種植表現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06,21(3):58-59.
[7] 王新斌,趙益福,林有根,等.雜交稻甬優6號在溫嶺的種植表現及配套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08(1):49-51.
[8] 金標.雜交稻新組合“甬優6號”特征特性及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福建稻麥科技,2005,23(2):32-33.
[9] 林有根,王新斌,鄭智明,等.雜交晚稻新組合甬優9號在浙江溫嶺的種植表現與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08,23(5):51-52.
[10] 鄭加誠.甬優6號在浙江樂清種植表現、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價值[J].雜交水稻,2006,21(4):54-56.
[11] 王寶強,饒國發,翁衛華,等.甬優15水稻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9):101.
(責任編輯:吳益偉)
S 5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0528?9017(2014)01?0013?02
文獻著錄格式:陸永法,馬榮榮,王曉燕,等.雜交稻甬優1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3-15.
2013?12?18
浙江省科技創新團隊項目支項(2010R50024?8);浙江省8812計劃項目支項(2012C12901?16);寧波市科技創新團隊項目(2009B21001)
陸永法(1963-),男,浙江慈溪人,高級農藝師,從事水稻育種工作。E?mail:luyongfa2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