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韓 壯 李奇志 趙家駒 焦明海勇峰
(1.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11004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3.遼寧省沈陽市中大骨科醫院)
跟骨骨折的微創治療
張 濤1韓 壯2李奇志1趙家駒3焦明海1勇峰1
(1.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11004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3.遼寧省沈陽市中大骨科醫院)
目的 探討外側小切口微創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方法 2005—2012年,對27例(31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側小切口,應用克氏針、空心釘或微型鋼板微創手術治療。結果 全部患者隨訪12~36個月,平均15.7個月,均無感染、腓腸神經損傷、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根據美國足踝骨科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評分,優12足、良17足、可2足,優良率為93.5%。結論 外側小切口微創治療跟骨骨折,具有距下關節活動好,手術前等待時間短,切口并發癥少等特點。
微創;跟骨骨折;復位;內固定
跟骨骨折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受累人群多為青壯年時期,而且約有75%的骨折累及距下關節[1]。跟骨為足部內外弓的共同后壁,其損傷之預后情況對足的功能影響極大,會導致嚴重的功能殘廢。跟骨骨折切開復位的適應證目前仍有很大的爭議,只有在恢復距下關節平整的同時又降低手術的并發癥,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我院2005—2012年,采用外側小切口,應用克氏針、空心釘或微型鋼板,微創治療跟骨骨折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5—2012年,采用外側小切口,應用克氏針、空心釘或微型鋼板,微創治療跟骨骨折患者27例(31足)。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齡21~52歲,平均35.2歲;受傷至手術時間1~14 d,平均5.7 d。受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5例、交通肇事傷10例、重物砸傷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合并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合并肢體其他部位骨折3例,合并內臟損傷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18足,Ⅲ型11足,Ⅳ型2足。
1.2 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后,常規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完善跟骨側位及軸位X線檢查,測量Bohler角,完善跟骨三維CT掃描。并行患足冰敷及石膏外固定,消腫藥物治療。
1.3 手術方法 采用聯合阻滯或神經阻滯麻醉,健側臥位,患足在上。先于跟骨結節處橫穿1枚克氏針,術者握緊克氏針,助手把持前足及踝部做對抗牽引,矯正跟骨骨折的嵌插及短縮。恢復跟骨長度、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然后通過側方擠壓恢復跟骨寬度。通常這樣操作,距下關節面也可恢復平整。術中通過C型臂透視如證實復位滿意者,應用縱行固定克氏針2枚遠端固定于骰骨及距骨上。并應用帶墊片空心螺釘維持跟骨寬度,經載距突固定。如C型臂透視示距下關節面復位不滿意者,則行外側小切口。切口選擇外踝尖下1 cm至第4跖骨水平,長約3~4 cm,銳性切開,注意保護腓骨長短肌腱及腓腸神經,直視下顯露距下關節,撬撥恢復距下關節面平整性,撬撥后骨缺損較大者行自體髂骨或異體骨植骨,缺損較小則未予植骨,固定仍采取上述方法,對上述固定仍不能維持距下關節面穩定性者,采用配合微型鋼板固定,縫合切口,克氏針針尾留于皮外,并行石膏外固定。
1.4 術后處理 術后抬高患肢,給予抗炎對癥治療,進行X線檢查,石膏固定1個月。術后6~8周,拔出皮外克氏針固定,積極行足踝功能鍛煉。術后3個月逐步下地持重行走,并逐步恢復正常行走,完全負重。
本組隨訪12~36個月,平均15.7個月。術后切口均Ⅰ/甲愈合,無感染、皮膚壞死、腓腸神經損傷發生。其中1例(1足)術后6周復查時,發現外露克氏針周圍皮膚紅腫,少量分泌物,經拔出外露克氏針及局部換藥2周后愈合。本組骨折平均愈合時間3個月,跟骨高度、寬度、長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未見明顯丟失。隨訪期間尚未發現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發生,距下關節活動好。根據美國足踝骨科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評分,優12足、良17足、可2足,優良率93.5%。
跟骨骨折累及人群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約有75%的骨折累及距下關節面,易導致行走過程中緩沖能力降低。跟骨骨折的治療目標是足的功能恢復,距下關節活動,足部行走時無痛,防止畸形發生,穿鞋正常。Sanders推斷,跟骨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略優于非手術治療,但這只是在統計學上的一點優勢,且這一點也會被手術風險而降低。
跟骨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恢復距下關節面對合及Bohler角,維持正常足弓高度及負重關系。治療上既要達到上述目標,又要減少手術的并發癥。傳統的跟骨骨折切口采用外側“L”型切口,切口起自外踝尖上2~3 cm,在足背外側正常皮膚與增厚的跖底皮膚交界處呈弧形,至第5跖骨底。切口較長,如術后引流不暢,易形成皮瓣下血腫,感染可能性會增加,皮瓣的頂點可能出現不愈合。如伴發感染,則需清創換藥,若伴發鋼板內置物及骨質外露,則需行皮瓣轉移手術治療,傳統跟骨異型鋼板厚度亦增加外側皮瓣的張力,易發生皮瓣血運障礙。
本組病例如術中需顯露距下關節面者,則采用外側小切口,切口可直視下顯露距下關節,關節面顯露清晰[2],則更利于距下關節的復位。內置物采用克氏針,空心釘,如距下關節面復位后固定困難,則采用微型小鋼板。本組病例31足,術后均無切口感染、壞死發生,切口并發癥少,術后隨訪均未發現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發生,距下關節活動度好。
傳統外側“L”型切口,手術時機的選擇,通常用皮膚“皺紋”試驗來判斷軟組織能否耐受手術治療,傷后常需10余天,甚至近3周時間的等待,經消腫治療后,才能改善軟組織狀況,再進行手術。而本組采用經外側小切口,手術前無須等待如此長時間,只要局部無嚴重腫脹,張力性水泡形成,無局部皮膚壞死感染情況,即可施行手術。
近年來,跟骨骨折的微創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3],本組病例配合外側小切口治療跟骨骨折,具有距下關節活動好,手術前等待的時間短,切口并發癥少等特點,在保證骨折治療效果的同時,又減少了傳統手術治療的并發癥,值得推廣。
[1] 范江榮.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2):124-127.
[2] 周玉寬.外側L型切口和微創小切口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0,25(4):357-358.
[3] Walde TA, Sauer B, Degreif J, et al.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fix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located calcaneal fractures: surgical technique, complication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after 2-10 year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8, 128(6): 585-591.
1672-7185(2014)06-003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19
2013-12-17)
R6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