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芬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113300)
超聲對膀胱惡性占位病變的診斷價值
吳立芬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113300)
目的 探討超聲檢查對膀胱惡性占位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 收集應用超聲診斷為膀胱惡性占位的患者55例,對比膀胱鏡、手術及病理診斷結果,評價超聲對于膀胱占位診斷的準確性。結果 確診為膀胱惡性占位者49例,包括膀胱移行細胞癌45例、膀胱鱗狀細胞癌2例、膀胱腺癌1例、膀胱乳頭狀瘤1例;其余為膀胱結石3例、膀胱異物1例、膀胱炎性改變2例,超聲診斷符合率為89.09%(49/55)。結論 超聲診斷膀胱惡性占位具有明確的臨床價值,可作為診斷膀胱惡性占位的首選方法。
膀胱占位;超聲;診斷
膀胱占位病變指的是占據膀胱內一定空間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惡性占位,二是良性占位。惡性占位病變主要指的是各種惡性腫瘤,包括來源于上皮的癌和來源于間葉組織的肉瘤;良性占位主要包括結石、血腫和寄生蟲包裹的團塊及炎性假瘤等。膀胱占位病變在泌尿系統疾病中很常見,超聲檢查在這類疾病中為最簡單有效的檢查方法,但在良惡性鑒別上仍存在問題。回顧我院超聲診斷為惡性膀胱占位病例55例,對比膀胱鏡、手術及病理診斷結果,探討超聲對膀胱惡性占位病變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超聲診斷為膀胱惡性占位病變的患者55例。其中,男42例、女13例;年齡31~75歲,平均62歲。本組患者以尿急、尿頻、尿痛,血尿或無痛性間歇性肉眼血尿及排尿困難等癥狀就診;均經膀胱鏡、手術及病理檢查確診占位病變性質。
1.2 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GE730及飛利浦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患者充盈膀胱后,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取多切面進行掃查,著重觀察膀胱側壁及后壁,其次為膀胱三角區及頂部,儲存病記錄聲像圖。
本組病例確診為膀胱惡性占位者49例,包括膀胱移行細胞癌45例、膀胱鱗狀細胞癌2例、膀胱腺癌1例、膀胱乳頭狀瘤1例;其余為膀胱結石3例、膀胱異物1例、膀胱炎性改變2例,超聲診斷符合率為89.09%(49/55)。
膀胱腫瘤中約95%來源于膀胱上皮,且絕大多數為惡性,只有少數良性,其中以移行細胞癌最常見[1]。聲像圖表現為向膀胱腔內凸出的膀胱壁腫塊,呈乳頭狀瘤或菜花狀,中等回聲或高回聲,腫塊基底部與膀胱壁相連,基底部可寬可窄,基底部有彩色動脈血流進入腫瘤,改變體位不活動或活動較少。檢出最大者充滿膀胱,較小者9 mm×8 mm,復檢CT未顯示,經膀胱鏡證實。
膀胱結石多由尿路梗阻繼發形成,多見于前列腺增生、尿路狹窄、腎或輸尿管結石排入膀胱所致。聲像圖表現為膀胱腔內強回聲,單發或多發,后伴聲影,改變體位向重力方向移動。本文3例膀胱結石,均由膀胱慢性病變伴膀胱內凝血塊內包裹,所致移動不明顯或不移動,而誤診為膀胱惡性占位病變。
膀胱異物較少見,本文1例,主要表現為膀胱刺激癥狀,反復發作。聲像圖表現為膀胱內壁不規整,不均勻增厚,膀胱腔內見一雜亂團塊回聲,無聲影,改變體位移動不明顯,超聲檢查考慮為惡心腫瘤,后經手術證實為異物。
本組病例中,有2例炎性改變,由于長期慢性刺激導致炎性包塊形成,超聲下難以與惡性占位相鑒別,后經手術切除后病理證實為炎性假瘤,排除惡性診斷。
超聲是一種無創檢查方法,是診斷膀胱惡性占位病變的首選,并能對膀胱腫瘤進行分期,同時還能顯示盆腔淋巴結轉移情況,是膀胱鏡檢查的良好補充[2]。因此,我們認為超聲檢查膀胱占位性疾病對臨床擬定治療方案及預后判斷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武忠弼.病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61-364.
[2] 田家瑋,姜玉新,張運.臨床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
1672-7185(2014)06-003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21
2013-11-04)
R6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