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鈞,吳早貴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千斤糧萬元錢”種植模式發展狀況分析
王岳鈞,吳早貴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回顧總結浙江省“千斤糧萬元錢”主要種植模式和效益,分析發展此高效種植模式的主要意義和作用,提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相應的對策建議。
千斤糧;萬元錢;種植模式;發展現狀;浙江
“千斤糧萬元錢”模式是指在同一塊田的一個生產年度內,實行糧經搭配或種養結合,實現667m2糧食產量超千斤(500kg),經濟產值超萬元的一種新型種植制度。隨著效益農業的發展,浙江省“千斤糧萬元錢”模式發展較快,主要表現為面積擴大、類型增多、效益突出,特別是稻-菇、稻-草莓、稻-瓜、稻-菜等模式的667m2產值均遠超萬元,最高可達5萬元?!扒Ы锛Z萬元錢”模式兼顧了糧食產量與經濟效益,有效緩解了“政府要糧、農民要錢”的矛盾,對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省667m2產值接近或超過萬元的“千斤糧萬元錢”模式推廣面積4.00萬~4.67萬hm2,其中晚稻-西甜瓜模式1.33萬hm2,水稻-大棚蔬菜(番茄、茄子、生姜等)2.00萬hm2,早稻-草莓0.20萬hm2,稻菇輪作0.27萬hm2,其他中藥材-單季稻、春馬鈴薯-早中稻-秋馬鈴薯等輪作模式合計在0.33萬hm2以上。另外還有稻田、養魚、稻田養蝦、稻鴨共育[1]等種養模式。
1.1 晚稻-西(甜)瓜
這是浙江省應用面積最廣的糧經結合模式。西甜瓜1月中下旬至2月中旬定植,6月下旬前收完,667m2產值12000元左右。晚稻于6月下旬直播或7月上中旬移栽,10月至11月上中旬收獲,667m2產量500kg左右。西甜瓜不耐連作,必須實行水旱輪作,為此很多瓜農在全省各地季節性承包種植,效益較好。
1.2 水稻-大棚蔬菜
水稻-大棚蔬菜模式分布較廣,類型也較多,主要有水稻-大棚番茄、水稻-大棚茄子、水稻-大棚瓠瓜、水稻-大棚生姜等,其中以水稻-大棚番茄、水稻-大棚茄子為多。水稻-大棚番茄模式主要分布在溫州和嘉興,種植面積較大的有蒼南縣、瑞安市和嘉善縣。溫州是中稻-大棚番茄,嘉興是特早熟晚粳稻-大棚番茄,一般大棚番茄在9月上旬育苗, 10月上、中旬定植,第1批果實在春節前后上市,一直采收到5月上旬,667m2產量可達6000kg以上,產值18000元。中稻在5月中、下旬直播或移栽,9月下旬收獲,特早熟晚粳稻在6月中旬移栽或直播,10月上、中旬收獲,產量450~500 kg。其他種植模式較為類似。
1.3 早稻-草莓
隨著草莓種植效益的提高,這一模式被全省各地廣泛應用,特別在草莓之鄉建德,廣受農民歡迎。大棚草莓在9月中旬左右定植,到4月中下旬收獲結束,一般667m2產值27000元;扣除成本,年純收入可達18000元。早稻在4月下旬直播或移栽,8月上旬收割,產量500kg左右。
1.4 單季稻-黑木耳(香菇)
水稻黑木耳輪作模式主要在龍泉、云和、景寧等地廣泛應用。單季稻5月上、中旬播種移栽,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獲,一般667m2產量500 kg。黑木耳于10-11月初排場,一般667m2排8000棒左右,產干耳600kg,產值3萬~5萬元,效益2萬元左右。水稻與香菇輪作茬口安排和產值類似于黑木耳水稻輪作模式,主要在縉云、蓮都、龍泉、慶元等地推廣。
1.5 春馬鈴薯-早中稻-秋馬鈴薯
這一模式主要分布在金華市,集中于蘭溪市、義烏市和金東區。利用當地溫光資源豐富的優勢,春馬鈴薯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在12月下旬播種, 4月中旬即可根據市場行情陸續收獲上市,隨收獲時間早遲667m2產量在1500~2500kg,產值在3800~6000元。早中稻在5月上中旬移栽,8月中下旬收獲,產量500kg左右。秋馬鈴薯在9月中下旬播種,11月下旬后開始陸續收獲上市,采取適當培土保溫措施后,最遲可在春節前后上市,以增加經濟效益。一般秋馬鈴薯667m2產量在2000kg,產值4000元左右,全年產值可達萬元。
1.6 單季稻-浙貝母
該模式主要在磐安、武義、鄞州、縉云、云和、景寧等地應用,年種植面積0.06萬hm2。浙貝母10月底前完成播種,5月上中旬采收結束。667m2產鮮浙貝600kg(折干品為180kg),產值達17000元;單季稻5月中下旬播種移栽,10月上旬收割,667m2產量550kg左右。
1.7 早稻-西蘭花
該模式主要在臺州沿海地區應用,近幾年發展很快,到2012年已發展到0.53萬hm2。西蘭花一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定植,春節后采收;早稻4月中下旬直播或移栽,8月上旬收獲,季節比較寬裕。一般667m2早稻產量可達550kg,西蘭花1500~2000kg,西蘭花價格高的年份產值可達萬元以上。
2.1 稻菜輪作,有利于穩糧增效
“千斤糧萬元錢”種植模式是在不影響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的同時,發展高效經濟作物,既穩定了糧食生產,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同時促進了農民增收,豐富了農產品種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目前浙江省水稻生產以單季稻為主的局面已經形成,在水稻生產季節外合理利用土地、溫光和水資源,提高復種指數,緩解稻菜爭地爭效的矛盾,有利于穩糧增效。
2.2 水旱輪作,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千斤糧萬元錢”模式基本上為水旱輪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可減輕連作障礙,實現肥藥減量,節本增效,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如菌稻輪作,通過種植水稻,好氣性雜菌以及危害香菇、黑木耳生產的蟻類、螨類和菇蠅等害蟲明顯減少,有利香菇黑、木耳生產。通過旱地栽培香菇黑、木耳,改善土壤通透性,水稻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紋枯病發生明顯減輕,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有利水稻生產。食用菌生產結束后,可施入30%的菌糠作水稻基肥,可節省肥料投入,增加水稻產量。采用草莓和水稻輪作種植,草莓病害大大減輕,品質和產量都得到提高,而且水稻生產由于正處于光溫資源最好的時期,容易獲得高產。這種水旱輪作模式對改良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效果明顯。
2.3 減少冬閑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千斤糧萬元錢”模式以開發冬季種植為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2]。如大棚蔬菜、草莓、西甜瓜、西蘭花、食用菌等都在冬季栽培,不影響一季水稻的種植。所以,“千斤糧萬元錢”模式是減少冬季拋荒的有效措施。
2.4 季節性流轉,促進規模經營
土地季節性流轉生產水稻和經濟作物是實現“單產倍增”行動計劃的有效措施?!扒Ы锛Z萬元錢”模式的推廣催生了一種新型的土地流轉模式---季節性流轉,解決了農村土地季節性閑置問題,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規模經營。
3.1 大棚水旱輪作,操作不方便
高效經濟作物如蔬菜、草莓、西甜瓜等必須采取設施栽培。后季種植水稻時,如果不拆大棚,則操作起來非常麻煩,不能實行機械化,必須依靠畜力翻耕,人工手插和收割,勞動強度大;如果拆除大棚,雖然水稻耕種可實現機械化,但拆棚和下次種植時再次搭棚又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且水旱輪作對灌排溝渠要求不同,散戶操作難度大。蔬菜瓜果作物對灌排要求較高,須避免積水受澇,同時又怕旱,而水稻以灌水保水為主,灌水渠道及田埂關水防漏等要求高,整改需增加成本。
3.2 勞動力密集,規模難擴大
不論是西甜瓜、草莓、蔬菜,抑或是食用菌,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育苗、整地、移栽、管理、收獲等整個生產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以及勞動力老化的形勢下,種植規模不可能像水稻一樣擴大。單戶承包面積較大的臺州西瓜種植農戶,種植面積也很少有超過3.33hm2的。
3.3 生產風險較大,效益不穩定
經濟作物的種植效益,往往與產量、上市時間、市場行情息息相關,一般上市越早,價格越高,效益也好。如果同期上市量多了,或者一個區域種植面積大了,往往就會影響銷售價格。這也是很多種植模式雖然效益比較高,但規模卻一直上不去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生產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2008年的雨雪冰凍、2012年早春長期的陰雨寡照,以及不時光顧的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也對設施栽培造成較大威脅,輕者減產減收,重者絕收。設施栽培成本高,投入大,一旦受災,損失巨大。
3.4 部分模式季節較緊張
“千斤糧萬元錢”模式充分利用了溫光水和土地資源,但有些模式在季節上比較緊張。一旦遇上異常氣候,影響收曬或售賣,就容易造成季節耽擱。另外,機械化率不高、勞動力緊張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季節緊張。
4.1 繼續開展技術攻關與創新
組織農業科研部門,聯合開展模式創新及技術攻關,除了探索適合不同地區推廣的不同糧-經種(養)模式外,還應研究示范一定生產周期內的復合模式。如在為期2年的時間內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如草莓(9月至翌年4月)-西(甜)瓜(3月中下旬套種至6月下旬)-單季稻或晚稻(7-10月)-秋冬菜或綠肥(11月至第3年3月)-早稻(4-8月)-草莓……模式。同時,圍繞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各種技術性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包括大棚設施的使用壽命(如入土部分鋼管的技術處理)、大棚設施的結構與規格、冬季保溫材料(如氣泡膜的使用等)、冬春季惡劣天氣條件下的病蟲害綜合治理等。
4.2 鼓勵開展土地季節性流轉
高效益的設施栽培,一般都在冬春季,對種植單季稻的地區來說,在不影響水稻生產的情況下,增加了一季高效經濟作物。可以借鑒臺州早稻-西蘭花種植經驗,鼓勵和引導種植大戶季節性承包,散戶季節性流轉,由不同主體種植水稻和西蘭花,實現雙贏。政府可以出臺土地季節性流轉補貼政策,同時做好引導、宣傳及相關服務工作。
4.3 加強大棚小型機械的研發
加強適宜于在大棚內作業的小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和引進力度,如小型翻耕機、旋耕機、移栽機、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等,進一步提高設施栽培的機械化程度,解決勞動力成本高、雇工難等問題。
4.4 加大示范推廣力度
開展特種經濟作物提質增效新技術示范點建設,把“千斤糧萬元錢”模式作為示范點的主要內容,以示范點建設為抓手,建立一批農民可學可看的示范樣板,讓農民貼身感受新模式、新技術帶來的新收益。通過廣播、電視、報紙、農業信息網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印發技術資料、技術模式圖等,提高農民應用積極性和技術到位率。
[1] 朱鳳姑,豐慶生,諸葛梓.稻鴨生態結構對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J].浙江農業學報,2004,16(1):37-41.
[2] 孫東發.大麥開發冬閑田與預留行種植模式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1(1):75-76.
(責任編輯:張才德)
F307.11
A
0528-9017(2014)02-0149-03
文獻著錄格式:王岳鈞,吳早貴.浙江省“千斤糧萬元錢”種植模式發展狀況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4(2):149-151.
2013-12-12
王岳鈞(1964-),男,浙江余姚人,推廣研究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wyj5678@hzcnc.com。